开场的击缶,确实震撼,极富中国古代文化底蕴的欢迎方式,庄严雄伟,又烘托了气氛。
国旗入场,在五十六个民族的小朋友里终于费力的找到一个穿旗袍的小女孩。
整场表演里时间感很弱,看不出五千年的历史演变,(相比雅典奥运会的表演)
古琴和画卷的创意不错,古琴声和笔墨创造出一种中国文化神韵,飘逸的境界.
和其他许多人一样,期待纸上到底能画出什么,结果汗一个.貌似墨水有两种,开始画的蓝色圆圈(祥云?),后来画纸立起来的时候就消失了.
文字和印刷术,本来就是不太容易表现,不太容易变化的主题,
当听到解说,会有文字的演变,心里一阵激动,看到篆书的“和”字,暗想,下一个该变隶书体了吧?
隶楷行草,很合理吧?结果捣鼓半天,一个简体字跃然眼前,大跌眼镜,我们五千年的文字哪里去了?
孔子3000弟子,高声吟颂论语,创意不错,可惜只看到一群人,不知道在干吗,服装囧死,念念有词,听不清说的是什么。
戏曲这一章可以无视了,
首先京剧的特点是什么?这个表演想要说明什么?展示什么?
没有二黄、西皮的声腔,没有唱念做打,这是戏剧吗?
丝路本是一个好题材,又是个给浪费了的题材
丝路的意义何在?这是东西方交流的纽带,这也应当是和当今世界化精神和奥运精神相符合的,丝路里没有苍茫的沙漠,驼铃,敦煌飞天,没有东西方文化的交融,表演的是什么?划桨没舞龙来得好看。
礼乐,应当是个亮点,一个高潮,反映盛唐气势,礼仪之邦的风度
昆曲的出现,叫人眼前一亮.昆曲,古筝,春江花月夜的组合,美轮美奂.不过毕竟昆曲雅,阳春之曲,和者必寡。
仕女的靥妆,乐师的琵琶,可圈可点 ,只是那些龙柱,不清楚究竟什么用处?升上去以后这一章就 结束了,还得费劲的拆走...
太极. 讲究的是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大道不可言传,展示一下样子也就罢了.
擂鼓声,导演难道不明白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道理?
后一段围着孩子打拳,觉得有点说明中国人民守护下一代,维护和平环境,保护孩子们描绘美好未来的决心, 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
大叔举着火炬跑了3分多钟,点火过程真漫长,不过也许是想反映人们锲而不舍,不懈坚持的精神.
主火炬台的造型真不敢恭维,很难想像,有着对称美学建筑代表紫禁城的北京,也会出现这样丝毫无法体现神圣,宏伟,庄严的造型.(巧合的正下方是韩国国旗当作八卦镇在那里.)
开幕式的活字印刷,原来用的是秤砣原理
设计团队利用弹簧,将字模升降装置做成了一杆垂直方向的“秤”——只要在平衡的秤一端稍微施力,另一端就会上升或下降。最后用5公斤力,就能举起18公斤的字模。 问到韩立勋哪个演出环节演员最辛苦,韩立勋想想说:“都辛苦啊!”他仍然举了字模的例子。“字模演员从下午两点进入地仓,钻到字模里,进去就不能出来了。下面那么热,897个人哪,他们一直要待到演出结束,足足待上六七个小时,上厕所都不行,都是穿着尿不湿进去的。”
题外话,开幕式让我想起一个故事,
依稀记得是说某财主要吃一道最贵的菜,于是一名聪明的厨师
用五百只鸡右脚中心的那块肉,和五百条鲤鱼左边须子上的尖炒的菜。
倒是我们的人民都给鱼肉了
---------------------------------------------------------------------
多看幾遍北京奧運開幕式,確實發現一個問題,
那就是表現某個主題的最佳方式是不是必須要動用如此眾多的表演人員?
回顧04雅典奧運會,希臘并沒有用中國那么多表演者同樣把歐洲地中海文化以極佳的方式呈現出來了.
那么北京奧運開幕式中表演人數的意義是什麽?
整齊劃一的動作,不像是人做的,像電腦做的,從另一個側面是不是也反映了人性的抹殺?
所以表演人數的意義絕對不是人性,人文主義.
所以開幕式演出的目的,至少不是純粹的在展示華夏文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