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劳工多,是中国在全球分工中的一大优势,可是中国却不能高效地利用其劳力,从而大大抵消了这方面的优势。因此,同样是高速增长时期,1960年至1975年间,日本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11.07%;1980年至2000年间,中国的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只有5.19%,按美元计年均增长2.59%。劳动生产率指标的对比充分表明,中国的高速增长靠的是人海战术,日本靠的却是劳动效率的提高。
除了靠人海战术,中国的增长还靠大量投资,可是投资质量又如何呢?都说日本坏账严重,可是在从高速增长走向经济衰退的过程中,日本银行的坏账率仅5%,而中国在 2000年四大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已经高达28.78%,如果将四大国有资产管理公司收购的1.4万亿元不良资产计算在内,则不良贷款率近45%。显然,同日本相比,中国的投资效率与效益要猛回头。
R&D(研究和开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是一组国际通用的用于衡量一个国家科技活动规模及科技投入强度的重要指标,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国家经济增长的潜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2000年,中国在这一指标上的支出为896亿元人民币,占GDP的比重历史上第一次达到1个百分点。而同一指标,日本2000年是3.12,不仅远高于中国,也高于美国的2.65、以及德国的2.37、法国的2.17、英国的1.87,在全球又是雄居榜首。
事实上,1990以来日本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一直是世界第一。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这个国家在科技兴国方面具有坚忍不拔的决心,也无意中泄露出这个国家富强的秘密所在,那就是科技为本、科技领先。这一指标当然还显示出“小日本”并非一些中国人所想像的是一个目光短浅的民族,恰恰相反,日本民族是一个富于远见卓识的民族——只有富于远见卓识的民族,才舍得哪些花大本钱为自己的未来投资。 (记住“远见”“卓识”这两个词,重要!!!)
相比之下,中国无论是企业,还是国家,乃至一般的国民,都显得是那样的急功近利和让人失望。中国人更喜欢喊喊“"科技兴国”的口号,或者在网上大骂日本人过过嘴瘾,却不愿意花时间去补习科学知识。(很惭愧!!!)
专利发明方面:1995年,中国申请专利数只全世界的1.45%,批准量占全世界的0.48%,日本申请专利数占全世界的13.48%,批准数占全世界的15.3%。韩国产业银行日前发表的调查结果显示,若以韩国为基准(100)予以换算,则中国为76.5、日本为110.5。
中国人还必须时时记住的一个数字,就是:日本人中获诺贝尔奖的人数已达到12人,中国仍是0。一位伟人说得好:“中国应当对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可是,做比说要难得多!
在企业层面,中国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销售收入比例通常不到1%,而日本企业早已建立起完善的科技创新体系,企业的研发费用一般水平都在5-10%以上。
中国企业中研究型人才微乎其微,并不断向外企流失。而每万名劳动人口中,日本的研究人员数又是全球之最。2000年为109.3人,高于美国的73.8人、法国的60.3人、德国的59.6人以及英国的54.8人。
中国以进入世界500强为企业发展之可望不可即的目标。而日本1994年的时候,在世界500强中的企业家数与美国平分秋色、并抱揽全部第1、2、3、4 名,前十名当中,一大半都是日本企业。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唱衰日本,可是2003年,日本企业在世界500强中仍高居88席之多。而中国只有12席,而且多是垄断型国有企业,最排前的是中石油,名列第69名。
你敢想像中国什么时候能够成为世界500强中家数最多的国家吗?你敢想像中国企业占据世界500强头席,并且包揽前四名的盛景吗?这样的日子也许有一天会到来。可是,我们的邻居,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就做到了。任何一个诚实的中国人,一个立志全球的中国企业家,是否应对此表示一分敬意?!
经济再好,不能改善百姓的生活,就是白搭。我们再来比较一下百姓的生活水平。2003年,中国人均收入首次超过1000美元,接近1080美元;日本是33077美元,为中国的31倍。仅以人均GDP作为收入计,中国只相当于日本1966年的水平。
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即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重)是反映生活水准的指标。2002年,日本的恩格尔系数是22.3%,而中国目前城市为37.1%,农村为45.6%。也就是说,中国人目前生活支出主要是忙乎吃,日本却将主要支出花在食物之外的其他方面,中国是生存消费,日本是发展消费。
然而,最可悲的莫过于,生活水平仅相当于日本“60年代”、消费支出只够吃喝的中国人往往在感觉中自己很富,并且经常会表现得大手大脚(如有人主张大大办奥运会),而生活水平位居全球最高之列的日本人却经常在国际上哭穷,并且处处厉行节约,常常“小气”得惊人!
谁比谁傻?谁是真傻?(这是一种深刻的反思!!!我们中国人真的应该好好想想,好好反思!!!)
住房:2003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为18平方米,日本是25平方米。国土面积极为狭小的日本是中国的1.4倍。
百姓生活不仅看人均收入,还要看收入差距。2000年,中国的基尼系数为0.414,已达到国际警戒线水平,中国被公认为全世界收入分配最不公平的国家之一。相反,又是很多人想不到的,日本虽然是资本主义国家,却是全世界上收入分配最公平的国家之一,基尼系数0.285,可以堪比中国历史上任何最公平的时期。
失业率 指今年6月底,全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失业人数为795万人,分别比去年底上升0.2%和25万人。但这个数据遗漏太多,学者们估计,目前中国城镇失业率,包括登记失业、下岗职工和其他类型的失业,总计大约在8%至10%(王梦奎,2003)。
中国的媒体经常报道日本这些年经济困难、失业率很高,似乎日本人都快活不下去了。其实,日本失业率最高时也不过5.5%。2003年,随着经济回升,平均失业率很快回落至5.3%。
教育:中国人一向自认为最重视教育,并且一再强调“再苦不能苦了孩子,再穷不能穷了教育”。中国的父母也的确是对孩子不惜一切,可是,由于国家教育经费的缺乏,由于普通教育制度的缺陷,今天的中国人中,成人识字率才81.5%,文盲半文盲人数约占人口的15%以上,离等教育现代化的起限相差8.5%;大学毛入学率为5%,离教育现代化起限30%相差25%。
相比之下,日本才不愧重视教育的美名。日本早已达到了100%的小学教育和100%的初中教育;大学毛入学率为40.3%,受过大学教育的人数占总人口的比例高达48%;成人识字率近100%。
中日两国的教育相差多远呢?据估计,中国的初级教育大约相当于日本1900年的水平,落后100年;中等教育大约相当于日本1910年的水平,落后90年;高等教育大约相当于日本1920年的水平,落后80年。
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的教育经费只相当于日本1920年左右的水平。
再来看与百姓智力开发密切相关的信息化指标:2003年底,中国网民数已接近8000万,一个庞大的“E国”诞生了,但是全中国上网普及率却很低,才6.2%。(关键还要看上网做什么!)
日本的人口比中国少得多,但同一时期上网人数达到7730万人,普及率突破60%,几乎所有14- 75岁的日本人都可以上网。
此外,日本的网络更加发达,宽带通信费用低、速度快,宽带上网费占每个家庭收入的比例才0.8%,被评为世界第一。而中国的网络速度慢,服务差,宽带网使用处于起步阶段,走在全国前列的深圳的住宅宽带普及才超过30%,全国一般地方水平则相当低。
中国的个人电脑普及率为27%,移动电话普及率为30%;日本个人电脑普及率为36%,移动电话普及率69%。两者的差距亦是明显的。 (吴越按:中国移动电话拥有量为6亿,几乎为全国人口的二分之一,总量追是世界第一。)
2008年12月7日 星期日
[轉載]日本人真实的生活水平(2)
3.住房 日本的住房很贵,不过除了东京特别贵以外,其他城市都还可以,是东京房价的1/2以下。普通3口之家住旧房,3-5万日元/月。我在中等城市住两层别墅,前有花园后有菜园,月租7万日元。普通工人按揭买房子,月交3-5万日元计20年的很多,也就是住了几十年,房子就是自己的了。普通30岁的白领30万/月或450万/年的十年工资能买一套房,不过因为按揭消费有“税控除”的优惠,大部分人都按揭。“税控除”,就是你的所有买房,买车,看病等等的花费都控除后,只有剩下的收入缴税。
顺便谈一下车子。一般大学生大学一年级暑假学完,就买辆旧车,5-10万日元。我的Honda车是同学给的,零元。他考上了研究生,家里花120多万日元给买了辆新Corolla。大学生刚毕业工作,买的车一般都是这个档次(Corolla, Vios)和价位(80-150万日元)。也就是说,大学生打工一个月可以买辆旧车,工作了,借家长的奖金(2-5个月工资),可以买辆新车。我的Honda在第11年卖给回收厂,负5000元。开了8年的日产蓝鸟,卖了2万日元。
有车还得说油。2006年4月,中国汽油4.6元/升,美国汽油4.8元/升,澳洲汽油3.1元/升,日本汽油6.3元/升,印度汽油2.7元/升,油价每天变化不太精确,但是误差不会超出正负1元。在国外一天工资可以买100多升汽油,在中国一天工资可以买10升汽油。
4.医疗 日本医疗的最大特点就是所有人都加入国民健康保险。国民健康保险分三个等级,分别是老板级、普通级和家属级,自己开公司或收入特别高的属老板级,绝大多数人都是普通级,没工作的家属和儿童从家长的工资里缴,从成年起必须独立缴纳。一个月约几千-几万日元,主要按收入多少缴纳,直接从工资走。我从来没有操心过,忘了具体数字,也许是5%左右。看病都得带国民健康保险证,医疗费个人交10-20%,保险里出80-90%,太高了比如超过工资的几倍了,还可以申请减免。
国家和国家之间的差别,比你我想象的要大的多,达到小康水平还需要我们认真刻苦不懈的努力。二战后人家埋头苦干了几十年,我们斗了几十年。我带中国中学生十几人到日本转了两星期,回来后我说你们要好好学习,努力缩短50年差距的重任,就落在你们肩上了。学生说是100年的差距,他们的任务太艰巨了。那天晚上我心里流泪了。然后,我回国了。
(我们该好好地了解一下人家,对比一下我们的差距,好好的努力,而不是每天的歌功颂德或者瞎搞!)
还有一点,是我们社会缺少的信用。日本的社会风气是不讲信用的人,很难在社会上生存.。
在我们的社会,信用是分文不值的。即使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也是将钱看的比信用重。
过去20多年特别是最近10多年中,中国经济建设突飞猛进,日本却陷于停滞甚至负增长的泥潭。面对中国蒸蒸日上,日本似乎有走下坡路的趋势。某些人的头脑中逐渐形成一个幻觉:中国即将超越日本。在日本,有人炮制、有人相信所谓的“中国威胁论”;在中国,一些热血青年,亦正日益表现得对日本满不在乎。
在我的经济学同行中,甚至也出现了高看中国轻看日本的倾向。有段时间,北京盛传着一个笑话,说将来全球只要有三个经济学家就够了,一个懂美国经济,一个懂欧洲经济,还有一个懂中国经济的。至于日本,回答是轻蔑的一笑:日本,哈哈,日本可以不用管它了!
这实在是无稽之谈!
中国正在快速崛起。这是事实。但只是部分事实。从诸多指标看,中日两国的差距依然十分悬殊,在许多方面中国要赶上日本,不仅非常遥远而且困难重重。中日两国的差距,中国真正的状况值得国人警省,而不能再陷于自欺欺人的幻觉之中不可自拨。
让我们先来看基本数据。中国的国土面积是960万平方公里,人口13亿。日本的国土面积是37.8万平方公里,人口1.3亿。中国国土面积是日本的25倍,人口是日本的10倍。从版图和人口数量而言,中国的确是大中国,日本的确是小日本。
但是,两国的经济总量却掉了个个儿。2003年,按世界银行2004年《全球发展指标》统计,中国的GDP为116898亿人民币,合美元1.4万亿美元,屈居全球第七位。日本的GDP却高达4.3万亿。汇率折算的经济总量比较中难免有误差的成分,然而,改以购买力平价或真实比价计算,大多数的统计结果表明,中日之间经济总量仍相差1-2倍。
中国近年来崛起的步伐不算慢。然而,在战后的第一个4/1世纪,日本即轻松成为全球第二号发达国家。而中国,尽管经历了过去20多年有史以来最快的增长,GDP总量仍在全球排第六、第七的位置,并且以诸多指标衡量,根本不可能进入发达国家行列。
日本的经济实力既表现在国内,也表现在海外。中国近年来以引进外资多多为傲,然而日本却是全世界最大的债权国。2000年底,日本的海外总资产达到3.2万亿美元,相当于2003年中国全部GDP的2.3倍,其制造业在海外的销售总额为1.3万多亿美元,与中国的GDP相当(唐淳风,2001)。如此强大的一个隐形的“海外日本”,足令开放了20年如今才雄心百倍,喊着口号,迈着步伐要“走出去”的中国企业汗颜!
经济结构比较:1999年,日本的三次产业结构比例是2:36:62,早已是明显的“后工业社会”。1975年,日本第三产业的就业人员比率首次超过50%,标志着日本早在70 年代就逐步进入了服务业为中心的“后工业化”时代。相比之下,2003年,中国的三次产业结构是14.7:53:32.3,中国甚至没有完成前工业化社会向工业化社会的过渡。
按国家统计局的工业化定义,一个国家工业化全部实现的标志:一是农业产值在15%以下,这条线中国可以说刚刚跨过;二是农业就业在20%以下,中国目前仍高达50%,可以说还远远不够线;三是城镇人口比重须在60%以上,中国目前大概只有40%,亦有很远的距离。
日本的城市化水平是多少呢?1950年日本的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38%,大概与今天的中国相当,而今天的日本人大部分都居住在城市中。
2003年,中国重工业增长超过轻工业4个百分点,重工业的投资开始进入旺盛期。举国上下为中国经济进入“重化工业”阶段欢欣鼓舞不已。然而,中国人很少知道,早在1955年,日本就进入到了重化工业的高度加工阶段,并向资金、技术密集型经济过渡。仅从工业结构上看,中国大约只相当于日本40年前的水平。
中国目前的增长动力主要是来自于“世界工厂”的牵引。据笔者的测算,2003年中国工业增长对GDP的贡献高达63%。然而,从制造业总量看,2003年日本是9111亿美元,中国为3825亿美元。日本是中国的2.4倍。显然,中国远称不上“世界工厂”,日本却是名符其实的国际制造业中心。(我们太高估自己了!!!)
按过去的赶超速度,在“世界工厂”的道路上,中国要赶上日本至少还有几十年的路要走,而且接下来会越走越艰难,能源问题、环保问题、劳工问题、市场问题都会困扰中国。
日本的人均资源也很贫乏,但日本人懂得通过优秀的加工而扬长避短。1955年至1975年,是日本增长最快的时期,日本制造业产值占工业比重从81.4%上升到96.0%,而矿业从10.1%下降到0.62%,电力、煤气、供水等基础产业从7.74%下降到3.38%。中国也是人均资源不丰富的国家,但中国经济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仍是靠廉价出卖资源。以2000年为证,中国资源型产业占全部工业的比重高达54.5%,其中,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占轻工业的62.0%,采掘和原料工业占重工业的50.5%。
中国现在开始重视经济增长的质量,在这方面,日本比中国先进得多。以单位能源每千克油当量的使用所产生的国内生产总值计,中国大约是0.7美元,不仅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印度等许多发展中国家,而日本同样能源使用所产生的国内生产总值却高达10.5美元,为全球之冠,约相当于中国的15倍。
同样的资源和能源,日本人竟创造出比中国高出15倍的产值来?中国人又喜欢高谈“老子”,讲“天人合一”,可是中国人对大自然的珍惜何尝比得上日本?!
中国正进入新一轮黄金增长时期。然而,2004年经济增长甫一发力,GDP总量刚刚占到世界的4%,石油消费已跃居世界第二,发电量消耗占全球消耗的13%,此外还有钢材消耗占全球的27%,水泥消耗占全球的40%,煤炭消耗占全球的31%。因此,惹得全世界的人都担心中国长期增长会否导致全球资源不足,“中国会不会饿死全世界”?
事实上,中国应该谦虚地向日本学习,并且要像日本那样去倍加珍惜资源,高效地利用资源。中国眼下正进入一个苦心制订种种 “能源战略”和“资源战略”的热潮,其实,大道至简,中国应该像日本那样,眼光向内、锐意挖潜,如此中国的能源和资源就可以在目前基本保持不变的水平上支撑中国经济翻上好几番。
顺便谈一下车子。一般大学生大学一年级暑假学完,就买辆旧车,5-10万日元。我的Honda车是同学给的,零元。他考上了研究生,家里花120多万日元给买了辆新Corolla。大学生刚毕业工作,买的车一般都是这个档次(Corolla, Vios)和价位(80-150万日元)。也就是说,大学生打工一个月可以买辆旧车,工作了,借家长的奖金(2-5个月工资),可以买辆新车。我的Honda在第11年卖给回收厂,负5000元。开了8年的日产蓝鸟,卖了2万日元。
有车还得说油。2006年4月,中国汽油4.6元/升,美国汽油4.8元/升,澳洲汽油3.1元/升,日本汽油6.3元/升,印度汽油2.7元/升,油价每天变化不太精确,但是误差不会超出正负1元。在国外一天工资可以买100多升汽油,在中国一天工资可以买10升汽油。
4.医疗 日本医疗的最大特点就是所有人都加入国民健康保险。国民健康保险分三个等级,分别是老板级、普通级和家属级,自己开公司或收入特别高的属老板级,绝大多数人都是普通级,没工作的家属和儿童从家长的工资里缴,从成年起必须独立缴纳。一个月约几千-几万日元,主要按收入多少缴纳,直接从工资走。我从来没有操心过,忘了具体数字,也许是5%左右。看病都得带国民健康保险证,医疗费个人交10-20%,保险里出80-90%,太高了比如超过工资的几倍了,还可以申请减免。
国家和国家之间的差别,比你我想象的要大的多,达到小康水平还需要我们认真刻苦不懈的努力。二战后人家埋头苦干了几十年,我们斗了几十年。我带中国中学生十几人到日本转了两星期,回来后我说你们要好好学习,努力缩短50年差距的重任,就落在你们肩上了。学生说是100年的差距,他们的任务太艰巨了。那天晚上我心里流泪了。然后,我回国了。
(我们该好好地了解一下人家,对比一下我们的差距,好好的努力,而不是每天的歌功颂德或者瞎搞!)
还有一点,是我们社会缺少的信用。日本的社会风气是不讲信用的人,很难在社会上生存.。
在我们的社会,信用是分文不值的。即使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也是将钱看的比信用重。
过去20多年特别是最近10多年中,中国经济建设突飞猛进,日本却陷于停滞甚至负增长的泥潭。面对中国蒸蒸日上,日本似乎有走下坡路的趋势。某些人的头脑中逐渐形成一个幻觉:中国即将超越日本。在日本,有人炮制、有人相信所谓的“中国威胁论”;在中国,一些热血青年,亦正日益表现得对日本满不在乎。
在我的经济学同行中,甚至也出现了高看中国轻看日本的倾向。有段时间,北京盛传着一个笑话,说将来全球只要有三个经济学家就够了,一个懂美国经济,一个懂欧洲经济,还有一个懂中国经济的。至于日本,回答是轻蔑的一笑:日本,哈哈,日本可以不用管它了!
这实在是无稽之谈!
中国正在快速崛起。这是事实。但只是部分事实。从诸多指标看,中日两国的差距依然十分悬殊,在许多方面中国要赶上日本,不仅非常遥远而且困难重重。中日两国的差距,中国真正的状况值得国人警省,而不能再陷于自欺欺人的幻觉之中不可自拨。
让我们先来看基本数据。中国的国土面积是960万平方公里,人口13亿。日本的国土面积是37.8万平方公里,人口1.3亿。中国国土面积是日本的25倍,人口是日本的10倍。从版图和人口数量而言,中国的确是大中国,日本的确是小日本。
但是,两国的经济总量却掉了个个儿。2003年,按世界银行2004年《全球发展指标》统计,中国的GDP为116898亿人民币,合美元1.4万亿美元,屈居全球第七位。日本的GDP却高达4.3万亿。汇率折算的经济总量比较中难免有误差的成分,然而,改以购买力平价或真实比价计算,大多数的统计结果表明,中日之间经济总量仍相差1-2倍。
中国近年来崛起的步伐不算慢。然而,在战后的第一个4/1世纪,日本即轻松成为全球第二号发达国家。而中国,尽管经历了过去20多年有史以来最快的增长,GDP总量仍在全球排第六、第七的位置,并且以诸多指标衡量,根本不可能进入发达国家行列。
日本的经济实力既表现在国内,也表现在海外。中国近年来以引进外资多多为傲,然而日本却是全世界最大的债权国。2000年底,日本的海外总资产达到3.2万亿美元,相当于2003年中国全部GDP的2.3倍,其制造业在海外的销售总额为1.3万多亿美元,与中国的GDP相当(唐淳风,2001)。如此强大的一个隐形的“海外日本”,足令开放了20年如今才雄心百倍,喊着口号,迈着步伐要“走出去”的中国企业汗颜!
经济结构比较:1999年,日本的三次产业结构比例是2:36:62,早已是明显的“后工业社会”。1975年,日本第三产业的就业人员比率首次超过50%,标志着日本早在70 年代就逐步进入了服务业为中心的“后工业化”时代。相比之下,2003年,中国的三次产业结构是14.7:53:32.3,中国甚至没有完成前工业化社会向工业化社会的过渡。
按国家统计局的工业化定义,一个国家工业化全部实现的标志:一是农业产值在15%以下,这条线中国可以说刚刚跨过;二是农业就业在20%以下,中国目前仍高达50%,可以说还远远不够线;三是城镇人口比重须在60%以上,中国目前大概只有40%,亦有很远的距离。
日本的城市化水平是多少呢?1950年日本的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38%,大概与今天的中国相当,而今天的日本人大部分都居住在城市中。
2003年,中国重工业增长超过轻工业4个百分点,重工业的投资开始进入旺盛期。举国上下为中国经济进入“重化工业”阶段欢欣鼓舞不已。然而,中国人很少知道,早在1955年,日本就进入到了重化工业的高度加工阶段,并向资金、技术密集型经济过渡。仅从工业结构上看,中国大约只相当于日本40年前的水平。
中国目前的增长动力主要是来自于“世界工厂”的牵引。据笔者的测算,2003年中国工业增长对GDP的贡献高达63%。然而,从制造业总量看,2003年日本是9111亿美元,中国为3825亿美元。日本是中国的2.4倍。显然,中国远称不上“世界工厂”,日本却是名符其实的国际制造业中心。(我们太高估自己了!!!)
按过去的赶超速度,在“世界工厂”的道路上,中国要赶上日本至少还有几十年的路要走,而且接下来会越走越艰难,能源问题、环保问题、劳工问题、市场问题都会困扰中国。
日本的人均资源也很贫乏,但日本人懂得通过优秀的加工而扬长避短。1955年至1975年,是日本增长最快的时期,日本制造业产值占工业比重从81.4%上升到96.0%,而矿业从10.1%下降到0.62%,电力、煤气、供水等基础产业从7.74%下降到3.38%。中国也是人均资源不丰富的国家,但中国经济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仍是靠廉价出卖资源。以2000年为证,中国资源型产业占全部工业的比重高达54.5%,其中,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占轻工业的62.0%,采掘和原料工业占重工业的50.5%。
中国现在开始重视经济增长的质量,在这方面,日本比中国先进得多。以单位能源每千克油当量的使用所产生的国内生产总值计,中国大约是0.7美元,不仅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印度等许多发展中国家,而日本同样能源使用所产生的国内生产总值却高达10.5美元,为全球之冠,约相当于中国的15倍。
同样的资源和能源,日本人竟创造出比中国高出15倍的产值来?中国人又喜欢高谈“老子”,讲“天人合一”,可是中国人对大自然的珍惜何尝比得上日本?!
中国正进入新一轮黄金增长时期。然而,2004年经济增长甫一发力,GDP总量刚刚占到世界的4%,石油消费已跃居世界第二,发电量消耗占全球消耗的13%,此外还有钢材消耗占全球的27%,水泥消耗占全球的40%,煤炭消耗占全球的31%。因此,惹得全世界的人都担心中国长期增长会否导致全球资源不足,“中国会不会饿死全世界”?
事实上,中国应该谦虚地向日本学习,并且要像日本那样去倍加珍惜资源,高效地利用资源。中国眼下正进入一个苦心制订种种 “能源战略”和“资源战略”的热潮,其实,大道至简,中国应该像日本那样,眼光向内、锐意挖潜,如此中国的能源和资源就可以在目前基本保持不变的水平上支撑中国经济翻上好几番。
[轉載]日本人真实的生活水平(1)
吴越按:SXS.LA先生是中国旅日留学生,毕业后留在日本工作。他的看法,第一是比较客观,第二是有参考价值。所以把他的“观感”发表在这里。特别声明:本人虽然有许多个日本朋友,但是从来没有和他们要论过这个问题。因此,他的观点,不代表我的观点。
先总地来说把,日本在下列领域掌握着领先技术。
超导技术:`日本开始研究超导新干线,预计时速将到达500公里。实力公司包括:日立,东芝,日本车辆,三菱重工等。
材料技术:NEC,东芝,日立,古河电工,神户制铁所,住友电工,东京电力,等等;
纳米技术:高速通信技术,NEC,日立;下一代DVD技术:SONY;东芝;
下下一代DVD技术:日立;平面显示屏技术:佳能,SONY,双叶电子;硅技术:东京微电子,尼康;
MEMS:三菱电机,夏普,松下;
宇宙:石川岛播磨重工;川崎重工,三菱重工;东芝,NEC,三菱电机;
在传统行业领域,世界现状大致如下:钢铁:第一名是卢森堡的公司,第二荷兰公司,第三名是新日本制铁;第四名是JFE制铁(日本);中国的宝钢排在第六位(与日本合资);化学:三菱化学排在第五位。前四名是美国和德国瓜分;旭化成第九位。汽车:GM暂时排在第一,估计会被第二位的丰田超过;日产第8;本田第九;
家用电器:前十五名被日本包揽:松下,日立,东芝,夏普,三菱电机是前五名;半导体:日立和三菱合资的半导体公司排第四位,英特尔高居榜首;
通信领域:NTT独占鳌头。
一般认为,新技术从研究到成熟是一个阶段,从成熟到应用是第二阶段。第二个阶段的时间10-15年。换句话说,如果现在想应用一项新技术,它必须在10年之前就已经成熟了,否则不能应用。日本正在计划建设超导新干线,也就是说,他的超导方面的研究,在十年前就已经成熟了。
日本在某些领域面对的强大对手依然是美国。偶尔有某些欧洲老牌公司在销售额方面领先。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中国不可能成为日本的对手,因为中国无论在传统领域还是在新技术方面,都不值得一提。上述所有行业,以前15名为基准,只能看到一个中国公司的名字:宝钢,还是采用日本的技术的合资企业。
普通日本人的吃学住医
我在日本生活十多年,博士毕业,收入比日本人略高。和普通日本人的生活基本一样。可以客观地介绍普通日本人的吃学住医等,也就是他们现在的生活,教育,住房,医疗事情。首先要说明的有两点,一是在日本打工几年省吃检用回国的人过的不是普通日本人的生活,他们的观感有一定的片面性,二是请大家心平气和地看这篇介绍,做到知己知彼,思考怎样学习改变。
1.收入与购买力 日本人固定月工资一般可以简单地计算:大约多少岁每月就可以挣多少万日元。例如30岁拿30万日元,50岁拿50万日元,再加上夏季和年终的两次共2-5个月的奖金。所以30岁年收入一般是450万日元,40岁年收600万日元,以上都是税后收入。低于这个数的是混得不好,高于这个数的是事业有成。税收及保险等等一般占10-20%,都在工资里扣过了,由公司或银行直接缴纳给相关部门。这个夏季奖和年终奖很重要,临时工没有,只有正式职工有。在一个公司干的时间越长越高,买房买车等基本都靠它。临时工工资一般是700-1000日元/小时,一天工作八小时,每月26天工作,166400日元/月。
日元/人民币汇率变动较大,但一般可按1万日元为700人民币计算。还有个最粗略的计算方法就是100美元=1000元=10000日元。日本现在到处都有百元店,日常用品成千上万种,什么都是100日元,也就是人民币7块,在中国要卖10多元的东西如卷尺、工具等等,在那里也是100日元。超级市场里的蔬菜水果等也都是一个或一把100日元。10个鸡蛋10日元、10斤大米一千日元的特例除外。100日元的购买力和1-7元人民币的购买力基本相等,也就是说,在中国1-7元可以买到的东西在日本都可以用100日元买到。
月购买力 即中国月工资/物价=1500元/7元=214件。日本30岁工人的月工资/物价=300000日元/100日元=3000件,日购买力中国214件/30天=7件/天,日本3000件/30天=100件/天。反过来理解物价/工资比就是中国物价一天工资能买7件,日本一天工资可以买100件。
除了新鲜蔬菜外,购物都是全家开车去,水果,啤酒,零食等等都是各样一箱,到百元店也是一大筐才几千日元。东西太便宜了。我们搬一次家,就得扔掉几箱东西。从前辈留学生或日本友人那里我们经常得到物资捐助,毕业工作后我们经常给出东西,包括彩电、冰箱、空调、电子琴、汽车、计算机等等。其他国家也基本这样。刚去是别人给你东西,几年后你给别人东西。我爱好旅游,去过许多国家,不论是东南亚、印度还是欧美澳,客观的比较物价/工资,中国的物价/工资比是世界最贵的。你只需算一个月工资能买多少东西,就足够了。大家的工资涨上10倍,物价降一半的生活,就是先进国家目前的生活。
2.教育 我孩子在日本出生长大,我在那里博士毕业,所以对小孩出生到博士毕业的整个过程的所有花费有切身经历。
怀上小孩,go-vern-ment就开始发给营养费,每天给你家送牛奶。出生时直接到市go-vern-ment领取30万日元交医院费,再买所有婴儿用品后还剩几万。幼儿园,一个月大的孩子就可以送去,go-vern-ment的公办幼儿园费用大约是1-3万日元/月,私立幼儿园费用大约是公办的二倍以上。幼儿园是社会福利的一部分,收入少的可以申请少交或不交。
小学到初中学费为零,花费就是每天中午的午餐费约3000日元/月,一年给学校的所有交费就是三万日元左右,相当于三天工资。一次从一个城市搬家到另一个城市,因为教科书不一样,那个学年的所有课本又领了一套。高中开始不是义务教育,学费大概是10多万日元,一年花费20万打住了,就是不到一个月工资。
私立大学学费约100万日元/年,国立大学学费约50万日元/年,有各种奖学金、助学贷款等等。从幼儿园到大学几乎都可以申请费用减免,我作为留学生,给孩子和我自己上学都是申请的半费减免。
(想想我们国家的义务教育与人民教育以及所谓party的教育事业,我们发现中国真的在这方面是不行,很不行!!!)
先总地来说把,日本在下列领域掌握着领先技术。
超导技术:`日本开始研究超导新干线,预计时速将到达500公里。实力公司包括:日立,东芝,日本车辆,三菱重工等。
材料技术:NEC,东芝,日立,古河电工,神户制铁所,住友电工,东京电力,等等;
纳米技术:高速通信技术,NEC,日立;下一代DVD技术:SONY;东芝;
下下一代DVD技术:日立;平面显示屏技术:佳能,SONY,双叶电子;硅技术:东京微电子,尼康;
MEMS:三菱电机,夏普,松下;
宇宙:石川岛播磨重工;川崎重工,三菱重工;东芝,NEC,三菱电机;
在传统行业领域,世界现状大致如下:钢铁:第一名是卢森堡的公司,第二荷兰公司,第三名是新日本制铁;第四名是JFE制铁(日本);中国的宝钢排在第六位(与日本合资);化学:三菱化学排在第五位。前四名是美国和德国瓜分;旭化成第九位。汽车:GM暂时排在第一,估计会被第二位的丰田超过;日产第8;本田第九;
家用电器:前十五名被日本包揽:松下,日立,东芝,夏普,三菱电机是前五名;半导体:日立和三菱合资的半导体公司排第四位,英特尔高居榜首;
通信领域:NTT独占鳌头。
一般认为,新技术从研究到成熟是一个阶段,从成熟到应用是第二阶段。第二个阶段的时间10-15年。换句话说,如果现在想应用一项新技术,它必须在10年之前就已经成熟了,否则不能应用。日本正在计划建设超导新干线,也就是说,他的超导方面的研究,在十年前就已经成熟了。
日本在某些领域面对的强大对手依然是美国。偶尔有某些欧洲老牌公司在销售额方面领先。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中国不可能成为日本的对手,因为中国无论在传统领域还是在新技术方面,都不值得一提。上述所有行业,以前15名为基准,只能看到一个中国公司的名字:宝钢,还是采用日本的技术的合资企业。
普通日本人的吃学住医
我在日本生活十多年,博士毕业,收入比日本人略高。和普通日本人的生活基本一样。可以客观地介绍普通日本人的吃学住医等,也就是他们现在的生活,教育,住房,医疗事情。首先要说明的有两点,一是在日本打工几年省吃检用回国的人过的不是普通日本人的生活,他们的观感有一定的片面性,二是请大家心平气和地看这篇介绍,做到知己知彼,思考怎样学习改变。
1.收入与购买力 日本人固定月工资一般可以简单地计算:大约多少岁每月就可以挣多少万日元。例如30岁拿30万日元,50岁拿50万日元,再加上夏季和年终的两次共2-5个月的奖金。所以30岁年收入一般是450万日元,40岁年收600万日元,以上都是税后收入。低于这个数的是混得不好,高于这个数的是事业有成。税收及保险等等一般占10-20%,都在工资里扣过了,由公司或银行直接缴纳给相关部门。这个夏季奖和年终奖很重要,临时工没有,只有正式职工有。在一个公司干的时间越长越高,买房买车等基本都靠它。临时工工资一般是700-1000日元/小时,一天工作八小时,每月26天工作,166400日元/月。
日元/人民币汇率变动较大,但一般可按1万日元为700人民币计算。还有个最粗略的计算方法就是100美元=1000元=10000日元。日本现在到处都有百元店,日常用品成千上万种,什么都是100日元,也就是人民币7块,在中国要卖10多元的东西如卷尺、工具等等,在那里也是100日元。超级市场里的蔬菜水果等也都是一个或一把100日元。10个鸡蛋10日元、10斤大米一千日元的特例除外。100日元的购买力和1-7元人民币的购买力基本相等,也就是说,在中国1-7元可以买到的东西在日本都可以用100日元买到。
月购买力 即中国月工资/物价=1500元/7元=214件。日本30岁工人的月工资/物价=300000日元/100日元=3000件,日购买力中国214件/30天=7件/天,日本3000件/30天=100件/天。反过来理解物价/工资比就是中国物价一天工资能买7件,日本一天工资可以买100件。
除了新鲜蔬菜外,购物都是全家开车去,水果,啤酒,零食等等都是各样一箱,到百元店也是一大筐才几千日元。东西太便宜了。我们搬一次家,就得扔掉几箱东西。从前辈留学生或日本友人那里我们经常得到物资捐助,毕业工作后我们经常给出东西,包括彩电、冰箱、空调、电子琴、汽车、计算机等等。其他国家也基本这样。刚去是别人给你东西,几年后你给别人东西。我爱好旅游,去过许多国家,不论是东南亚、印度还是欧美澳,客观的比较物价/工资,中国的物价/工资比是世界最贵的。你只需算一个月工资能买多少东西,就足够了。大家的工资涨上10倍,物价降一半的生活,就是先进国家目前的生活。
2.教育 我孩子在日本出生长大,我在那里博士毕业,所以对小孩出生到博士毕业的整个过程的所有花费有切身经历。
怀上小孩,go-vern-ment就开始发给营养费,每天给你家送牛奶。出生时直接到市go-vern-ment领取30万日元交医院费,再买所有婴儿用品后还剩几万。幼儿园,一个月大的孩子就可以送去,go-vern-ment的公办幼儿园费用大约是1-3万日元/月,私立幼儿园费用大约是公办的二倍以上。幼儿园是社会福利的一部分,收入少的可以申请少交或不交。
小学到初中学费为零,花费就是每天中午的午餐费约3000日元/月,一年给学校的所有交费就是三万日元左右,相当于三天工资。一次从一个城市搬家到另一个城市,因为教科书不一样,那个学年的所有课本又领了一套。高中开始不是义务教育,学费大概是10多万日元,一年花费20万打住了,就是不到一个月工资。
私立大学学费约100万日元/年,国立大学学费约50万日元/年,有各种奖学金、助学贷款等等。从幼儿园到大学几乎都可以申请费用减免,我作为留学生,给孩子和我自己上学都是申请的半费减免。
(想想我们国家的义务教育与人民教育以及所谓party的教育事业,我们发现中国真的在这方面是不行,很不行!!!)
2008年9月9日 星期二
一梦十年梦里人,纪念追逐着阳光和风,永远仰望着天空和大海的多梦岁月
一天清早被门铃声吵醒了,是来送我网购的书
那是从95年开始看,追的漫画杂志上的连载,一直连载了6年终于完结,
而我直到02年就再没有看过漫画了,算是贯穿了我的整个漫画时代...
06年的时候听说出了一套6册的单行本,对于我来说,要买是肯定的,只是根本没有在书店里遇到过,
唯一只在新街口的新华书店发现过一次,册数不全,而且还被翻得破破烂烂的,于是想到网购
--------------------------------------------------------------
动画版
非常失败,因为这个故事本身没有任何的意义,而且不是完全的写实风格,传统的说故事讲道理,或是伏笔高潮,启承转接,纯粹叙述剧情,这样的结构不适合梦里人 ,反而新海诚,或者蜂蜜与四叶草动画版的风格更合适,以唯美的画面来表现青屿和这群年轻人眼里的世界和她们的梦想,掺杂些小笑料,轻松而温暖的
又或者是动画导演对这部漫画本身并不理解,就像一个粗俗的中年男人不知道如何摆弄豆蔻少女的编发绳
--------------------------------------------------------------------
从做梦到追逐梦想
这是一段成长的过程
最喜欢的是序曲部分,虽然有日式漫画印象的痕迹,使用麻烦的纸质贴网,作者甚至没有想到后面的内容究竟是什么样的,纯粹无边际的梦,纯粹无忧无虑的恶搞,但就是这样反让人觉得轻松,那是段不用去考虑未来,不用辛苦的思考人生的日子。
从花儿与少年开始,作者似乎开始放弃原先不成熟的画风,摒弃了日式漫画的印象,完全用自己的风格开始画了,这标志着一个自我的形成,而青屿正是作者自身世界观表达所创造出的虚幻的载体,青屿及一群年轻人的梦想,像是一种理想生活的期望。
那是从95年开始看,追的漫画杂志上的连载,一直连载了6年终于完结,
而我直到02年就再没有看过漫画了,算是贯穿了我的整个漫画时代...
06年的时候听说出了一套6册的单行本,对于我来说,要买是肯定的,只是根本没有在书店里遇到过,
唯一只在新街口的新华书店发现过一次,册数不全,而且还被翻得破破烂烂的,于是想到网购
--------------------------------------------------------------
动画版
非常失败,因为这个故事本身没有任何的意义,而且不是完全的写实风格,传统的说故事讲道理,或是伏笔高潮,启承转接,纯粹叙述剧情,这样的结构不适合梦里人 ,反而新海诚,或者蜂蜜与四叶草动画版的风格更合适,以唯美的画面来表现青屿和这群年轻人眼里的世界和她们的梦想,掺杂些小笑料,轻松而温暖的
又或者是动画导演对这部漫画本身并不理解,就像一个粗俗的中年男人不知道如何摆弄豆蔻少女的编发绳
--------------------------------------------------------------------
从做梦到追逐梦想
这是一段成长的过程
最喜欢的是序曲部分,虽然有日式漫画印象的痕迹,使用麻烦的纸质贴网,作者甚至没有想到后面的内容究竟是什么样的,纯粹无边际的梦,纯粹无忧无虑的恶搞,但就是这样反让人觉得轻松,那是段不用去考虑未来,不用辛苦的思考人生的日子。
从花儿与少年开始,作者似乎开始放弃原先不成熟的画风,摒弃了日式漫画的印象,完全用自己的风格开始画了,这标志着一个自我的形成,而青屿正是作者自身世界观表达所创造出的虚幻的载体,青屿及一群年轻人的梦想,像是一种理想生活的期望。
2008年8月24日 星期日
YY...我的閉幕式火炬熄滅構想
........
運動員們戀戀不舍,打開畫卷,忽然聽見悠悠的簫聲'送別"從遠方傳來,舞台中間出現一座白色蓮台,一層層升起打開,一共十二品,上面一對漢服男女,男子吹簫,女子持酒樽,演奏完畢,向運動員敬酒告別,酒撒地上,地上放光,又一朵蓮花生出,花瓣打開裏面有個小孩抱著金鐘,一手持敲鐘杵,一手持柳條,安詳睡著
小孩醒來開始敲鐘,一共16下,代表奧運會的16天,每敲一下場館頂畫卷上對應出現一天的回憶,直至24日,隨著最後一聲鐘鳴,聖火緩緩熄滅,小孩揮動柳條向運動員告別....
運動員們戀戀不舍,打開畫卷,忽然聽見悠悠的簫聲'送別"從遠方傳來,舞台中間出現一座白色蓮台,一層層升起打開,一共十二品,上面一對漢服男女,男子吹簫,女子持酒樽,演奏完畢,向運動員敬酒告別,酒撒地上,地上放光,又一朵蓮花生出,花瓣打開裏面有個小孩抱著金鐘,一手持敲鐘杵,一手持柳條,安詳睡著
小孩醒來開始敲鐘,一共16下,代表奧運會的16天,每敲一下場館頂畫卷上對應出現一天的回憶,直至24日,隨著最後一聲鐘鳴,聖火緩緩熄滅,小孩揮動柳條向運動員告別....
2008年8月13日 星期三
关于死亡的童话--猫汤 cat soup
当然影片涵盖的很多,单从这个主题聊聊,死亡教育的启蒙童话
故事从小猫的灵异经历开始,(相信有许多人小时候都有过类似的见鬼经历,)在水池里洗汽车玩具而不幸溺水,出现了灵魂出窍的状态,意外的看到病重姐姐的离开,出于对姐姐的爱,同死神争夺姐姐的灵魂。这也是许多人对亲人去世的最初反应,尽最大努力,想要把他救回来。可是造成了姐姐灵魂的分裂,没有完全醒过来,于是姐姐活了,几乎瘫痪一样,活的痛苦。
生活就像看马戏团的表演,假象蒙蔽了我们,人们沉迷在那些浮华的幻像中,贪婪的要求,贪婪的索取。
人们看着如此血腥的表演,鲜血飞溅,为什么不害怕,因为知道那是魔术师的表演,生活里大人都是这么教我们的,所以当死亡真正来临时我们害怕了,宁愿相信它是假的。
出场的大鸟,也许就是世界,人们为创造幻象泡沫满足自己的感官享受,不断的索取,最后洪水淹没了大地,咎由自取,谁又知道干涸的地球是其实上帝熟透的晚餐,那果子里的鲜血正是人类的。
死亡本是生活的一部分
一家人围在桌前,猫妈妈乘出米饭,多么生活气息的画面,可是小猫只是离开转眼的工夫,家人就不在了,而且是忽然的,没有征兆的,只剩下自己和空荡的房间,直到最后连自己也消失了。
于是看完猫汤时觉得,漫画原作者自杀了,并不觉得意外了,也许正是因为她对生死看的透彻了。
片尾的照片和重放
如果猫爸爸不把姐姐推过来,也许当初就不会有这样的照片了吧,多么珍贵,这个也许当初平常的片段此时却显得如此心酸,一遍一遍重复那个意义深刻的片段,回忆一家人在一起的样子。
然而多遍重放后发现,猫姐姐是要“到那边去”的,终归要去的,只是家人把她一次次的推回亲人那边,猫妈妈招呼着,快回来呀,别走呀,可是这样做,在命运前显得如此无力,终归阻挡不了她的离开,猫姐姐一到猫妈妈身边就消失了,于是不得不一次一次的重复,只是亲人执着着,努力着。
于是猫姐姐在之间像物品一样,被互相争夺,左右迷茫,如果真的爱她,这样真的对吗?执着与放手,应该怎么做?
所以最后终于明白,死亡,我们能做的,只有坦然面对,那时再看这个片段,发现,猫妈妈向姐姐挥手告别,面对着母亲和弟弟,猫姐姐慢慢的飘起,死神的手拎起这只小白猫,带着她离开了。
故事从小猫的灵异经历开始,(相信有许多人小时候都有过类似的见鬼经历,)在水池里洗汽车玩具而不幸溺水,出现了灵魂出窍的状态,意外的看到病重姐姐的离开,出于对姐姐的爱,同死神争夺姐姐的灵魂。这也是许多人对亲人去世的最初反应,尽最大努力,想要把他救回来。可是造成了姐姐灵魂的分裂,没有完全醒过来,于是姐姐活了,几乎瘫痪一样,活的痛苦。
生活就像看马戏团的表演,假象蒙蔽了我们,人们沉迷在那些浮华的幻像中,贪婪的要求,贪婪的索取。
人们看着如此血腥的表演,鲜血飞溅,为什么不害怕,因为知道那是魔术师的表演,生活里大人都是这么教我们的,所以当死亡真正来临时我们害怕了,宁愿相信它是假的。
出场的大鸟,也许就是世界,人们为创造幻象泡沫满足自己的感官享受,不断的索取,最后洪水淹没了大地,咎由自取,谁又知道干涸的地球是其实上帝熟透的晚餐,那果子里的鲜血正是人类的。
死亡本是生活的一部分
一家人围在桌前,猫妈妈乘出米饭,多么生活气息的画面,可是小猫只是离开转眼的工夫,家人就不在了,而且是忽然的,没有征兆的,只剩下自己和空荡的房间,直到最后连自己也消失了。
于是看完猫汤时觉得,漫画原作者自杀了,并不觉得意外了,也许正是因为她对生死看的透彻了。
片尾的照片和重放
如果猫爸爸不把姐姐推过来,也许当初就不会有这样的照片了吧,多么珍贵,这个也许当初平常的片段此时却显得如此心酸,一遍一遍重复那个意义深刻的片段,回忆一家人在一起的样子。
然而多遍重放后发现,猫姐姐是要“到那边去”的,终归要去的,只是家人把她一次次的推回亲人那边,猫妈妈招呼着,快回来呀,别走呀,可是这样做,在命运前显得如此无力,终归阻挡不了她的离开,猫姐姐一到猫妈妈身边就消失了,于是不得不一次一次的重复,只是亲人执着着,努力着。
于是猫姐姐在之间像物品一样,被互相争夺,左右迷茫,如果真的爱她,这样真的对吗?执着与放手,应该怎么做?
所以最后终于明白,死亡,我们能做的,只有坦然面对,那时再看这个片段,发现,猫妈妈向姐姐挥手告别,面对着母亲和弟弟,猫姐姐慢慢的飘起,死神的手拎起这只小白猫,带着她离开了。
2008年8月8日 星期五
也说奥运开幕式(09 2月13日更新)
开场的击缶,确实震撼,极富中国古代文化底蕴的欢迎方式,庄严雄伟,又烘托了气氛。
国旗入场,在五十六个民族的小朋友里终于费力的找到一个穿旗袍的小女孩。
整场表演里时间感很弱,看不出五千年的历史演变,(相比雅典奥运会的表演)
古琴和画卷的创意不错,古琴声和笔墨创造出一种中国文化神韵,飘逸的境界.
和其他许多人一样,期待纸上到底能画出什么,结果汗一个.貌似墨水有两种,开始画的蓝色圆圈(祥云?),后来画纸立起来的时候就消失了.
文字和印刷术,本来就是不太容易表现,不太容易变化的主题,
当听到解说,会有文字的演变,心里一阵激动,看到篆书的“和”字,暗想,下一个该变隶书体了吧?
隶楷行草,很合理吧?结果捣鼓半天,一个简体字跃然眼前,大跌眼镜,我们五千年的文字哪里去了?
孔子3000弟子,高声吟颂论语,创意不错,可惜只看到一群人,不知道在干吗,服装囧死,念念有词,听不清说的是什么。
戏曲这一章可以无视了,
首先京剧的特点是什么?这个表演想要说明什么?展示什么?
没有二黄、西皮的声腔,没有唱念做打,这是戏剧吗?
丝路本是一个好题材,又是个给浪费了的题材
丝路的意义何在?这是东西方交流的纽带,这也应当是和当今世界化精神和奥运精神相符合的,丝路里没有苍茫的沙漠,驼铃,敦煌飞天,没有东西方文化的交融,表演的是什么?划桨没舞龙来得好看。
礼乐,应当是个亮点,一个高潮,反映盛唐气势,礼仪之邦的风度
昆曲的出现,叫人眼前一亮.昆曲,古筝,春江花月夜的组合,美轮美奂.不过毕竟昆曲雅,阳春之曲,和者必寡。
仕女的靥妆,乐师的琵琶,可圈可点 ,只是那些龙柱,不清楚究竟什么用处?升上去以后这一章就 结束了,还得费劲的拆走...
太极. 讲究的是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大道不可言传,展示一下样子也就罢了.
擂鼓声,导演难道不明白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道理?
后一段围着孩子打拳,觉得有点说明中国人民守护下一代,维护和平环境,保护孩子们描绘美好未来的决心, 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
大叔举着火炬跑了3分多钟,点火过程真漫长,不过也许是想反映人们锲而不舍,不懈坚持的精神.
主火炬台的造型真不敢恭维,很难想像,有着对称美学建筑代表紫禁城的北京,也会出现这样丝毫无法体现神圣,宏伟,庄严的造型.(巧合的正下方是韩国国旗当作八卦镇在那里.)
开幕式的活字印刷,原来用的是秤砣原理
设计团队利用弹簧,将字模升降装置做成了一杆垂直方向的“秤”——只要在平衡的秤一端稍微施力,另一端就会上升或下降。最后用5公斤力,就能举起18公斤的字模。 问到韩立勋哪个演出环节演员最辛苦,韩立勋想想说:“都辛苦啊!”他仍然举了字模的例子。“字模演员从下午两点进入地仓,钻到字模里,进去就不能出来了。下面那么热,897个人哪,他们一直要待到演出结束,足足待上六七个小时,上厕所都不行,都是穿着尿不湿进去的。”
题外话,开幕式让我想起一个故事,
依稀记得是说某财主要吃一道最贵的菜,于是一名聪明的厨师
用五百只鸡右脚中心的那块肉,和五百条鲤鱼左边须子上的尖炒的菜。
倒是我们的人民都给鱼肉了
---------------------------------------------------------------------
多看幾遍北京奧運開幕式,確實發現一個問題,
那就是表現某個主題的最佳方式是不是必須要動用如此眾多的表演人員?
回顧04雅典奧運會,希臘并沒有用中國那么多表演者同樣把歐洲地中海文化以極佳的方式呈現出來了.
那么北京奧運開幕式中表演人數的意義是什麽?
整齊劃一的動作,不像是人做的,像電腦做的,從另一個側面是不是也反映了人性的抹殺?
所以表演人數的意義絕對不是人性,人文主義.
所以開幕式演出的目的,至少不是純粹的在展示華夏文化.......
国旗入场,在五十六个民族的小朋友里终于费力的找到一个穿旗袍的小女孩。
整场表演里时间感很弱,看不出五千年的历史演变,(相比雅典奥运会的表演)
古琴和画卷的创意不错,古琴声和笔墨创造出一种中国文化神韵,飘逸的境界.
和其他许多人一样,期待纸上到底能画出什么,结果汗一个.貌似墨水有两种,开始画的蓝色圆圈(祥云?),后来画纸立起来的时候就消失了.
文字和印刷术,本来就是不太容易表现,不太容易变化的主题,
当听到解说,会有文字的演变,心里一阵激动,看到篆书的“和”字,暗想,下一个该变隶书体了吧?
隶楷行草,很合理吧?结果捣鼓半天,一个简体字跃然眼前,大跌眼镜,我们五千年的文字哪里去了?
孔子3000弟子,高声吟颂论语,创意不错,可惜只看到一群人,不知道在干吗,服装囧死,念念有词,听不清说的是什么。
戏曲这一章可以无视了,
首先京剧的特点是什么?这个表演想要说明什么?展示什么?
没有二黄、西皮的声腔,没有唱念做打,这是戏剧吗?
丝路本是一个好题材,又是个给浪费了的题材
丝路的意义何在?这是东西方交流的纽带,这也应当是和当今世界化精神和奥运精神相符合的,丝路里没有苍茫的沙漠,驼铃,敦煌飞天,没有东西方文化的交融,表演的是什么?划桨没舞龙来得好看。
礼乐,应当是个亮点,一个高潮,反映盛唐气势,礼仪之邦的风度
昆曲的出现,叫人眼前一亮.昆曲,古筝,春江花月夜的组合,美轮美奂.不过毕竟昆曲雅,阳春之曲,和者必寡。
仕女的靥妆,乐师的琵琶,可圈可点 ,只是那些龙柱,不清楚究竟什么用处?升上去以后这一章就 结束了,还得费劲的拆走...
太极. 讲究的是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大道不可言传,展示一下样子也就罢了.
擂鼓声,导演难道不明白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道理?
后一段围着孩子打拳,觉得有点说明中国人民守护下一代,维护和平环境,保护孩子们描绘美好未来的决心, 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
大叔举着火炬跑了3分多钟,点火过程真漫长,不过也许是想反映人们锲而不舍,不懈坚持的精神.
主火炬台的造型真不敢恭维,很难想像,有着对称美学建筑代表紫禁城的北京,也会出现这样丝毫无法体现神圣,宏伟,庄严的造型.(巧合的正下方是韩国国旗当作八卦镇在那里.)
开幕式的活字印刷,原来用的是秤砣原理
设计团队利用弹簧,将字模升降装置做成了一杆垂直方向的“秤”——只要在平衡的秤一端稍微施力,另一端就会上升或下降。最后用5公斤力,就能举起18公斤的字模。 问到韩立勋哪个演出环节演员最辛苦,韩立勋想想说:“都辛苦啊!”他仍然举了字模的例子。“字模演员从下午两点进入地仓,钻到字模里,进去就不能出来了。下面那么热,897个人哪,他们一直要待到演出结束,足足待上六七个小时,上厕所都不行,都是穿着尿不湿进去的。”
题外话,开幕式让我想起一个故事,
依稀记得是说某财主要吃一道最贵的菜,于是一名聪明的厨师
用五百只鸡右脚中心的那块肉,和五百条鲤鱼左边须子上的尖炒的菜。
倒是我们的人民都给鱼肉了
---------------------------------------------------------------------
多看幾遍北京奧運開幕式,確實發現一個問題,
那就是表現某個主題的最佳方式是不是必須要動用如此眾多的表演人員?
回顧04雅典奧運會,希臘并沒有用中國那么多表演者同樣把歐洲地中海文化以極佳的方式呈現出來了.
那么北京奧運開幕式中表演人數的意義是什麽?
整齊劃一的動作,不像是人做的,像電腦做的,從另一個側面是不是也反映了人性的抹殺?
所以表演人數的意義絕對不是人性,人文主義.
所以開幕式演出的目的,至少不是純粹的在展示華夏文化.......
2008年8月7日 星期四
自己的朗诵,配乐诗-前缘
2008年8月6日 星期三
燕京奥运会就要开始了
滿清化的胡都,媚外的導演,灰暗陰霾的天氣,對奧運會期望不大,不過確實好奇明天的開幕式。 人說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別給九泉之下的先人丟臉就行了。
某人豪言壯語,世界給中國十四天,中國還世界五千年,要向世界召顯大國氣勢,(中國人太喜歡賣弄了,有一點本事就拿出來現),這五千年是這樣的五千年?是精心打扮,粉墨登場的千年僵屍還是睡夢中覺醒,點睛的在天之龍?
自己沒本事就把祖宗的遺物抬出來,而且還是倒掉先人遺骸,抬出雕刻精美的棺材,希望別發生這樣的事情。
從透露的影像資料看,演出著重表現的是“技藝”,確實這些東西好玩新鮮,但這是古中國自古以來,文化中下等的部分,不是精髓所在,如果真的這樣表演了,那麼是編導者,對中國文化認識的偏差。
更重要,更具有意義的一點,奧運是一個機會,告訴所有迷失自己靈魂多年的華夏兒女,我們民族是這樣的。
多說無益,辦奧運還是心無旁騖,一心一意的來吧。 北京作為遼金元清四朝胡都,少數民族影響深遠,這也是這座城市的氣質,是否能完成這項使命 也許明天就會揭開答案。
某人豪言壯語,世界給中國十四天,中國還世界五千年,要向世界召顯大國氣勢,(中國人太喜歡賣弄了,有一點本事就拿出來現),這五千年是這樣的五千年?是精心打扮,粉墨登場的千年僵屍還是睡夢中覺醒,點睛的在天之龍?
自己沒本事就把祖宗的遺物抬出來,而且還是倒掉先人遺骸,抬出雕刻精美的棺材,希望別發生這樣的事情。
從透露的影像資料看,演出著重表現的是“技藝”,確實這些東西好玩新鮮,但這是古中國自古以來,文化中下等的部分,不是精髓所在,如果真的這樣表演了,那麼是編導者,對中國文化認識的偏差。
更重要,更具有意義的一點,奧運是一個機會,告訴所有迷失自己靈魂多年的華夏兒女,我們民族是這樣的。
多說無益,辦奧運還是心無旁騖,一心一意的來吧。 北京作為遼金元清四朝胡都,少數民族影響深遠,這也是這座城市的氣質,是否能完成這項使命 也許明天就會揭開答案。
2008年8月4日 星期一
关于赤壁
劇情,情節的一些
如果借曆史背景和曆史人物說故事還能接受,但如果是想利用這部電影展現三國時期的曆史,是有些失敗。赤壁,作為傳奇而不是曆史劇來觀看你會覺得舒服一點。
雷死人的對白經不起推敲。也許是味迎合國際市場口味的需要,使電影更對味,容易接受,特意在對白中創造性的融合西式幽默。但這種幽默,西方語言的幽默性,源于西方的文化環境,有悖于中國古人的語言幽默,因此在情節中出現突兀的很。
對白大都同日常普通話一樣,毫無曆史感。(題外話,現代漢語和古漢語差別巨大,單從虛詞來看,表達語意而無實際意義的詞,古漢語中的“之乎者也”和現代漢語中“啊!嗎!呀!”完全無法放在一個層面比較,就像人的語言和動物的吼叫一樣。人和動物的語言有區別,從一個層面來說,人的語言中應當表現人性,修養,道德和教育,而不僅因出于生存本能的欲望和需求,直接表達。同樣,古漢語虛詞在句中表達語意,在于字本身的抽象意義,虛化但有連接作用,傳遞實詞間的邏輯關系,而現代漢語更傾向于語音的加強來強調情感,因此現代漢語不美,沒繼承漢文化的神韻。從中國采用現代漢語作為大眾語言這種文化載體的這段曆史裏,也沒有承載傑出的現代文化 )
影片中對古中國文化的表現和宣揚值得贊賞 比如煮茶,漢服,中國兵法,陣法。
但是關羽讀詩經,張飛練書法還是...雷到了
影片中多次戰場描寫,有中國特色,比較前段時間看過的斯巴達300,赤壁算比較出色了。
八卦陣(記載中的八卦陣列陣和操練,和影片裏都不一樣,也許是為更形象使觀眾容易接受故意設計成了那樣,還專門給那烏龜數次特寫)把敵人一個個拖進裏面紮的片段,怎麼感覺這麼猥瑣。放關羽張飛在陣裏,有點關門放狗的感覺....不過總算是對中國陣法的重現.
古琴 古人撫琴,得挑著天地清和的時候,風清月朗,焚香靜坐,心不外想 怎容得瑜亮二人眉來眼去,如此糟蹋
那只叫萌萌的小馬,本以為是導演用意,暗指孫劉聯盟始發萌芽,出生艱難的意思,結果據說竟然是隨口用的...
如果借曆史背景和曆史人物說故事還能接受,但如果是想利用這部電影展現三國時期的曆史,是有些失敗。赤壁,作為傳奇而不是曆史劇來觀看你會覺得舒服一點。
雷死人的對白經不起推敲。也許是味迎合國際市場口味的需要,使電影更對味,容易接受,特意在對白中創造性的融合西式幽默。但這種幽默,西方語言的幽默性,源于西方的文化環境,有悖于中國古人的語言幽默,因此在情節中出現突兀的很。
對白大都同日常普通話一樣,毫無曆史感。(題外話,現代漢語和古漢語差別巨大,單從虛詞來看,表達語意而無實際意義的詞,古漢語中的“之乎者也”和現代漢語中“啊!嗎!呀!”完全無法放在一個層面比較,就像人的語言和動物的吼叫一樣。人和動物的語言有區別,從一個層面來說,人的語言中應當表現人性,修養,道德和教育,而不僅因出于生存本能的欲望和需求,直接表達。同樣,古漢語虛詞在句中表達語意,在于字本身的抽象意義,虛化但有連接作用,傳遞實詞間的邏輯關系,而現代漢語更傾向于語音的加強來強調情感,因此現代漢語不美,沒繼承漢文化的神韻。從中國采用現代漢語作為大眾語言這種文化載體的這段曆史裏,也沒有承載傑出的現代文化 )
影片中對古中國文化的表現和宣揚值得贊賞 比如煮茶,漢服,中國兵法,陣法。
但是關羽讀詩經,張飛練書法還是...雷到了
影片中多次戰場描寫,有中國特色,比較前段時間看過的斯巴達300,赤壁算比較出色了。
八卦陣(記載中的八卦陣列陣和操練,和影片裏都不一樣,也許是為更形象使觀眾容易接受故意設計成了那樣,還專門給那烏龜數次特寫)把敵人一個個拖進裏面紮的片段,怎麼感覺這麼猥瑣。放關羽張飛在陣裏,有點關門放狗的感覺....不過總算是對中國陣法的重現.
古琴 古人撫琴,得挑著天地清和的時候,風清月朗,焚香靜坐,心不外想 怎容得瑜亮二人眉來眼去,如此糟蹋
那只叫萌萌的小馬,本以為是導演用意,暗指孫劉聯盟始發萌芽,出生艱難的意思,結果據說竟然是隨口用的...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