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七成功大学医学院的毕业典礼上,龙应台特别以「制度性教育该教而没有教的两件事」为题演讲,期许每个人都能给自己一种透视人生智慧的心灵X光。
今日独立
如果你们期待我今天要讲的题目是「如何作一个好医生」,你猜错了。我不会那么笨,跟你们在座的医学院的杰出教授们去比赛讲这种题目,因为我一定输,我是行外人。
事实上,你们今天坐在这里的身分,究竟是什么呢?难道仅只是「未来的医生」这样一个单一身分──不可能吧?我想,一定有很多更宽的可能来界定今天坐在这里的你;譬如说,今天是你在经济上依赖别人的最后一天,也是你人生独立的第一天。
或者说,从今天起,你不再被当作某个学校的学生,某个人的儿女,而是你单独的自己──成功也是你,失败也是你,堕落时谁也救不了你;从今天起,不再有别人为你负责。我们甚至也可以说,今天的你,是一个人,站在制度性学习的终点,自主性学习的起点?
我不认为对医学院的毕业生就非谈「如何作一个好医生」不可,因为,职业只是一个人的人生中的一部份,绝不是全部。在你作医生的时候,你必定同时还有好几重身分,这些身分,不见得比你医生的身分来得不重要:你是一个国家的公民──你是否知道如何作一个好公民?
你一定是人家的妻子或丈夫或坚决不婚的情人伙伴──你是否知道如何作一个成熟的负责的伴侣?你一定还有几十年的时间是人家的儿女──你是否知道如何作一个好儿女?你可能很快成为别人的父亲和母亲──你又是否知道如何做好父亲和母亲?更关键的,今天是你的「独立日」──你是否知道如何做好一个独立的、完整的人呢?
因此,今天是什么日子?我认为,是你们从幼稚园到大学长达二十多年「制度性」教育的毕业典礼,同时是「自主性」教育的开学典礼。我今天的题目是,「制度性教育该教而没有教的两件事」:
仰观宇宙之大
第一,它教你如何与别人相处,没有教你如何与自己相处。
合群,曾经是我们从小到大「德育」的核心。个人在群体中如何进退贯穿整个儒家思想,但是儒家极其讲究的个人修身、慎独的部份,在现代化的社会里,却被忽视。
我们是一个习惯群聚的社会。在行为举止上,我们喜欢热闹,享受呼朋唤友的欢乐。在思想判断上,我们用「集体公审」或者「拉帮结派」的方式思考事情。在时间的分配上,我们的学习表塞满课程和活动;在空间配置上,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与群体「相濡以沫」。
独思的时间,独处的空间,不在我们的学程设计里。
把这个问题说得最透彻的,我认为是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他在一九四一年就指出当时的大学课程设计是有问题的,因为课程以「满」为目标,不给学生「独思」的时间: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物之盛,而自审其一人之生应有之地位,非有闲暇不为也。纵探历史之悠久,文教之累积,横索人我关系之复杂,社会问题之繁变,而思对此悠久与累积者宜如何承袭撷取而有所发明,对复杂繁变者宜如何应对而知所排解,非有闲暇不为也;人生莫非学问也,能自作观察、欣赏、沉思、体会者,斯得之。」
在你们七年医学院的学习过程中,诸位想必学到了各种技术,但是,「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物之盛,而自审一人之生应有之地位」,重不重要?大学是否教了你?「综观历史之悠久,文教之累积,横索人我关系之复杂,社会问题之繁变」,在你的解剖学、病理学、临床课程里,是否有一点点入门?在整整七年的培养中,请问百分之几的时间,是让你用在「观察、欣赏、沉思、体会」之中?
再请问,一个不懂得「观察、欣赏、沈思、体会」的人,可不可能是一个好的医生?或者说,一个没有能力「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物之盛」而对自己的「存在」状态有所思索的人,会是一个第几流的医生?
大学课程不容许学生有时间作个人修身的「独思」,它同时不允许学生有独处的空间。四年或七年大学生涯,大半在喧哗而流动的群聚中度过,自己对自己的检讨、探索、深思,难有空间。对此,梅贻琦感叹极深:
人生不能离群,而自修不能无独……。至情?之制裁,意志之磨励,则固为我一身一心之事,他人之于我,至多亦只所以相督励,示鉴戒而已。自「慎独」之教亡,而学子乃无复有「独」之机会,亦无复作「独」之企求;无复知人我之间精神上与实际上应有之充分之距离,适当之分寸……,乃至于学问见识一端,亦但知从众而不知从己,但知附和而不敢自作主张,力排众议。晚近学术界中,每多随波逐浪之徒,而少砥柱中流之?。
「慎独」,其实就是在孤独、沈淀的内在宇宙里审视自己在环境中的处境,剖析人我之间的关系,判别是非对错的细微分野,「慎独」是修练,使人在群体的沈溺和喧闹中,保持清醒。这,大学教了你吗?「情绪之制裁,意志之磨励」,在不在大学的课程里?
「只知从众而不知从己」的人,不知「人我之间精神与实践上应有之充分之距离」的人,请告诉我,会是一个第几流的医生?
纽约市长布伦伯格是纽约市立大学今年毕业典礼上的演讲人。他送给毕业生的「金玉良言」是:「成功的秘诀其实很简单,就是,你要比别人打拚。如果你比办公室里所有同事都早到,都晚退,而且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没请过一天病假──你就一定会成功!」
他举自己的父亲做为典范:「我父亲就是这样,他从早干到晚,一周七天,一辈子从不休息,干到最后一刻,然后跑到医院挂号,就地死亡。」
我看了报纸对这段「金玉良言」的报导,不太敢置信,心想,会不会这位老兄意在反讽,却被居心不良的媒体拿来作文章?于是我找出他演讲的现场录像,从头看到尾,发现,老天,他真是这么说的,而且极其严肃。
我想,如果你是以纽约市长这种哲学来培养自己的,我会很恐惧有一天落在你的手里。医生被称为医「生」而不被称为医「死」,是因为,他必须对「生」要有所理解。
比夜还黑的内心
二,制度性教育教了你如何认识「实」,但没教你如何认识「空」。
我不知道在你们医学的制式教育里,有多少文学的培养?你们全都在摇头,表示没有。我认为,文学应该是医学院的大一必修课程;文学,应该是所有以「人」为第一对象的学科的必修基础学之一,因为文学的核心作用,就是教你认识「人」。
读过卡谬的小说《瘟疫》的,请举手一下。七十人中只有四个,比例很低。我因为○三年的非典爆发而重读这本小说。小说从一个医生的角度描写一个城市由于爆发瘟疫而封城的整个过程。
瘟疫传出时,锁不锁城,有太多的重大决定要做。是什么样的训练,使一个卫生官员做出正确的决定?医学技术绝不是唯一的因素。是什么样的人格,使一个医生可以走却决定留下,不惜牺牲?是什么样的素养,使一个医生知道如何面对巨大的痛苦,认识人性的虚伪,却又能够维持自己对人的热诚和信仰,同时保持专业的冷静?
卡谬透过文学所能够告诉你的,不可能写在公共卫生学的教科书里。医学的教科书可以教你如何辨别鼠疫和淋巴感染,可是卡谬的文学教你辨别背叛和牺牲的意义、存在和救赎的本质。
多少人读过卡夫卡的《蜕变》?对不起,我觉得《蜕变》,也应该是医学院学生的大一必读。你的医学课本会告诉你如何对一个重度忧郁症患者开药,但是,卡夫卡给你看的,是这个忧郁病患比海还要深、比夜还要黑的内心深沈之处──医学的任何仪器都测不到的地方,他用文学的X光照给你看,心灵的创伤纤毫毕露。
是的,文学,是心灵的X光。它照得到「空」。
将来的医生,请问你具备吗?
分手也是缘分
今天在座,我发现,父母、祖父母的人数超过毕业生自己。我愿意对为人父母的,说几句话。恭喜你们。我几乎就看见当年的我自己,坐在毕业生的位子上,也看见我自己的父母,坐在你们的位子上。
我那么清楚地记得,我七岁的孩子上小学的第一天,牵着他的手走到学校,然后看着他,背着花花绿绿布满恐龙的书包,消失在教室门口。他不停不停地回头看我,我也万分不舍地痴痴看着他。我也记得十六岁那年他到美国作交换学生,我送他到机场,看着他,背着年轻人的背包,消失在入关口,我站在后面,一直在等他回头看我一眼,但是,他头也不回,一次都没有。
于是我逐渐逐渐认识到,原来父女母子一场的缘分,就是注定了你此生要不断地看着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今天,是你们的孩子、孙子的「独立日」,其实,你们自己新的一课也从今天开始:学习放手,让他跌倒而不去伸手扶他。我从自己的经验知道,那是多么、多么难受的一堂课。
但是很快的,这些毕业生也会发现,他们其实,从今天开始,也在看着他们的父母、祖父母的背影,渐行渐远,离他们而去。
在这个意义上,毕业,确实是人生多么重大的时刻。它,对不同世代的人,都是一个快乐奔向前程的时刻,也是一个跟缠绵的记忆、跟温馨的历史分手的时刻。所以对在场的每一个人而言,尽管不同世代,今天都是一种毕业,一种开始。每一个人都需要一种心灵的X光,给自己一种透视人生的智慧,但是心灵的X光执照,取得何其不易。只不过,一旦取得,你就是一个不一样的人,不一样的医生了。
祝福你们。
二○○七年六月九日
2009年2月24日 星期二
2009年2月6日 星期五
塔什干屠城──就在这里,中国人受到诅咒
塔什干屠城──就在这里,中国人受到诅咒
柏杨
不知道多少万年之前,中国人的始祖在黄河流域遂渐定居下来,他们像太阳的辐射线一样,发出无限光芒。历史上从来没有像汉民族这样一个血统文化单一的民族,能够维持这么长久的活力,一直到纪元第八世纪。
第八世纪,是中国人的转捩点,唐王朝政府正以无比雄厚的威力,派出庞大兵团,向首都长安西北,航空距离三千五百公里外的中亚细进发,第一个目标就是塔什干城。
塔什干城,史书上称为「石国」,一个富庶、和平、友善的国家,将近两千年之久没有战争。当他们的国王尤金斯听到中国友谊的手正向他们伸出时,他充满了兴奋。因为,祖宗流传下来的传奇故事中,曾经说过:遥远东方有个中国,是一个万人尊敬的礼义之邦,仁爱、忠孝、信义、爱好和平,闻名于世,是塔什干城人民响往的流奶与蜜之地。
尤金斯国王命全国休假三天,作一次彻底清扫,然后分别制造花车,酿造美酒,他们将为世界上最文明国家的武装部队,举行一次嘉年华会,和一次通宵达旦的狂欢舞会,表示由衷的尊敬。全城最美丽的女郎将在舞会上出现,玛琳娜皇后将作中国友谊之军总司令官高仙芝将军的舞伴。高仙芝将军的英勇事迹流传国际,塔什干城人民都以能瞻仰这位盖世英雄为荣。
这件事情,发生在七五○年。
斥候官不断的报告中国友谊之军遂渐接近的消息,塔什干城的欢乐气氛,已如火如荼,鼓声和号角,交杂著唢呐,和中亚细亚特有的胡笳,声满四野。然而,没有人知道一个空前的大悲剧就要发生。
高仙芝将军接受的训令是:一直向西挺进,重开七百年前的丝路,把中国国土,以及中国儒家学派圣人的教化,推展到地中海,但是,高芝仙将军庄严的面具下,想到的却是塔什干城的财富和美女。一份呈送到他桌上的资料,报告他说:「元帅,你如果得到塔什干城的财富和美女,就等于征服全世界,你荣耀的大旗,将从塔什干城一路插到你的故乡朝鲜半岛。
所以,当高仙芝将军接受尤金斯国王使节晋见,发现尤金斯国王的虔敬心意时,十分吃惊,如果高仙芝将军有人性的话,他会为自己的卑鄙念头,感到惭愧,但高仙芝将军利欲薰心,因之他的反应却是暗中嗤笑:塔什干城君臣人民,竟是一群白痴。
中国远征兵团士卒在游行花车两侧夹队进城,驰入预先准备好的营房,并且立即参与欢宴。高仙芝将军则被迎接到金銮宝殿,晋见尤金斯国王和玛琳娜皇后。在中国皇后永远封闭在深宫之中,从来不跟世人见面,玛琳娜皇后的出现对中国人来说,是一种震撼,但震撼力最大的还是她高贵气质和绝世美丽。高仙芝将军眼睛忽然一亮,如同看到一颗明珠,以至在整个宴会上他贪婪的眼睛一直盯住她,在她身上燃烧欲火。
「大帅」他的副司令官封常清提醒他,「你应该跟国王谈话,一个来自上国的将军不应该只看皇后。」
高仙芝将军回答说:「我的军队可以弥补我的失礼。」
但是,高仙芝将军仍然站起来向尤金斯国王举杯致词:保证中塔两国友谊万古常青,保证中国誓死遵守盟约──假如尤金斯国王愿跟中国结盟的话,中国将永远尊重尤金斯国主权独立,永不干涉塔什干城的内政,直到海枯石烂。尤金斯国王显然忽略了高仙芝将军对玛琳娜皇后的表情,因而诚心诚意的跟中国签订盟约,他跟高仙芝将军同时把牲畜的血涂到嘴唇上,全城人民为万世和平欢呼祝贺。
傍晚,狂欢舞会在一片欢呼声中进行,高仙芝将军拥抱柔若无骨的玛琳娜皇后起舞,一种欲望在高仙芝将军血液里沸腾,他几乎不能等待,但碍于将军的威仪,所以他计划把美丽的皇后留到深夜;除了美丽的皇后,他耳旁还不断听到叮当作响的金币声音;而恒罗斯城──二十世纪的奥立阿塔,就在更远的西方向他招手。根据间谍的报告说:恒罗斯城已向黑衣大食帝国求救,希望高仙芝将军迅速赶往,要在大食军抵达之前,夺取那个当时西方最大的城池。一种万事顺畅,胜利在握的骄狂,化做踌躇志盈,对自己十分满意的笑容,然后,刹那间,高仙芝将军下令结束舞会,但他不准玛琳娜皇后离开,他紧握著玛琳娜皇后的手,一面向尤金斯国王致谢他的招待,一面提出要求:
「陛下,」高仙芝将军微微一鞠躬,「为了贯彻打击恶魔行动的全盘胜利,和中塔两国永恒友谊,从现在开始,皇后暂时归我保护,贵国所有女子也暂时归时归我的部属保护,男人编入我们的战斗序列;因为我们绝不充许感情的包袱妨害我们伟大神圣事业的完成,所以对你们所有的儿童,我们将作更妥善的安排,好把绊脚石化成前进的动力。等到胜利之后,我保证,我们会第一优先考虑使塔什干复国。谢谢你的合作!」
纵是一个霹雳打到脚下,也不会使尤金斯国王如此震惊,他手中的酒杯掉到地上,发出清脆的响声,敲碎了天真善良的心,但也敲出一声丧钟,尤金斯国王还没有来得及申诉,高仙芝将军已经认定跌碎酒杯显然是发出反抗的信号。他说:
「我遗憾你使用暴力,遗憾你破坏刚刚缔结、墨迹未乾的盟约,你会看到你吞下承诺的后果。」
于是,高仙芝将军下令屠城。
纵然是魔鬼,都不能相信情势会突然恶化到这种程度,可是,史书上却如此记载。先从舞会下手的中国远征兵团士卒,对刚才还向他们献花,接受他们拥抱的年轻女子,发动突击;一般血腥风暴涌到街头,涌到每一个温暖的家庭,全城一片哭号,男人身首异处,儿童被抛到半空,然后用矛尖承接。措手不及的尤金斯跪在高仙芝将军面前恳求:他愿投降,他愿接受任何亡国条件,他愿用一死保证执行这些条件,只求停止对儿童的杀戮。高仙芝将军一脚把尤金斯国王踢倒,卫士们一涌而上,举起钢刀,玛琳娜皇后惊恐的扑上去保护她的丈夫,但被高仙芝将军猛烈的拖开,吩咐卫士:
「逮捕国王,不要杀他,我要带他到长安献俘。把皇后送到大营,如果她有一根头发受到伤害,你们就死。」
惊恐战悚和悲痛眼泪齐涌的玛琳娜皇后,在士兵挟持下,登上软轿,她为暂时保住性命的丈夫松一口气,但是当她穿过刚才还是载歌载舞的街道时,却目睹血腥扑鼻,满地都是儿童的尸体,或奋起格斗而被杀戮的塔什干人残骸,以及将死的人的凄厉呻吟。远处,就是被集中在一起的全城妇女,她们还穿著嘉年华会多采多姿的舞衣,现在却陷于绝望的哀声呼号。玛琳娜皇后收起眼泪,她发现除了接受恶魔高仙芝将军的蹂躏外,她已没有第二个选择。而她的臣民,以及塔什干城,却再也不能复活!突然,一星点儿时的记忆在心底浮出,她来自巴尔喀什湖之北的一个名叫曼克隆的奇异部落,是个以恩怨分明著称的正义之族,祖传一种誓不宽恕的诅咒,玛琳娜皇后善良宽厚的心,从小就反对复仇,因为她不相信人与人之间有非复不可的仇。
伤心的玛琳娜皇后经过阿洛依寺,那是曼克隆部落为他们出嫁的女儿玛琳娜所建的善恶之神的庙宇,一座印度式的七层宝塔──阿洛依塔,矗立在后院,玛琳娜皇后注视著它,然后,庄严的吩咐卫士:「我要向神灵祈福!」没有人能反抗美丽的皇后的要求,即令她已失去了权势。于是,玛琳娜皇后跨下软轿,奔向阿洛依塔,像闪电一样,她闯进塔门,迅速转身把塔门从内部关闭。
一匹快马奔向皇宫,高仙芝将军正坐金銮宝殿上清点抢劫到手的金银财宝。
「报告大帅,我们阻拦不住,皇后逃进高塔!」
高仙芝将军从座位上跳起来,一支短矛随手掷出,恰恰透穿那个报信的骑兵卫士的前胸,作为他第一个透露恶耗的回报。然后高仙芝将军上马出宫,当他站在阿洛依塔下时,玛琳娜皇后已在塔顶小门出现,高空气流拂动她宽大的衣袖和裙摆,正像一尊女神雕像。
「皇后陛下,」高仙芝将军唤,「请你下来,我保证答应你的要求。」
没有回答,只有一声长啸,发自塔顶的那个女神雕像口中,像镰刀一样,刈平世间所有的声音,只除了她要说的话。她伸展双臂,仰头向天,呼喊:「阿洛依神,听我诅咒!」
「陛下!」高仙芝将军忽然间惊觉到他正面对另一个世界,他那被狂傲和贪欲搅昏了的头脑,稍稍平静,他想起所听说过关于曼克隆族的传说。
「皇后是哪里人?」他问。
副司令官封常清回答:「曼克隆部落!」
「果然,」高仙芝将军下令,「射死她,射死她的有重赏!」
箭如雨下,但都在玛琳娜皇后面前落下,她四周已经形成一个诅咒磁力场。
「我诅咒,」玛琳娜皇后呼喊:
「我诅咒:塔什干城的血一定要中国人偿还,塔什干人受的屈辱、劫难,将原封不动加到中国人身上。我诅咒你们行为粗野、心灵败坏,你们最大的喜悦就是看到自己中国人身遭不幸。你们世代相传的德行徽章,将被践踏在地,用脚踩碎。
「我诅咒:诅咒中国从一个充满活力的国度,化成一个庞大的泥泞沼泽,中国人就深陷这个泥沼之中,扭曲、变形、神智不清。我诅咒你们中国人将一直缅怀过去光荣,但你们被邻国尊重的盛世,从此绝迹。我,曼克隆族的女儿,诅咒你们中国人失神落魄、目光呆滞,会被冷箭射死。温暖的井枯竭,和照的风停止,而你们得不到救赎。
「我诅咒;诅咒你们中国人永不停息的互相杀戮,左手是右手的仇人,右手要砍断左手,你们的怨毒会蔓延到你们民族发源地母河,使它黄沙滚滚,不断的泛滥,但你们的怨毒只会对自己人,在外国人的面前,你们不过一只可怜的虫豸。
「我诅咒:善恶分明的阿洛依神啊,垂听,你要使中国人是非不分,黑白颠倒,犹如白昼和黑夜相反。中国人听不懂什么是天上韶音,而只知道咆哮。我诅咒,你们中国男子无福消受女子的温柔,你们新生的婴儿会被烙上死亡烙印,自家门墙将洒上自己婴儿的血。
「我诅咒,诅咒你们中国人的荣华富贵,像沙漠中的水珠,转眼蒸发;中国人的丰功伟绩,只是一堆沙碛,很快地被自己的脚踏平。阿洛依神啊,你要使苦难紧紧抓住中国人,使他们每走几步都要跌倒,站起来再走,再走几步再次跌倒,永远如此。任由战争、饥馑、天灾、昏庸、贪污、怯懦宰割,你们不懂得呻吟,也不敢呻吟。中国人找不到自己的灵魂,像在湍急的溪流,照不见自己的影像。」
高仙芝将军脸色苍白,他紧急集合强弩,那是一种机械性发射的巨弓,可以一次发射十箭,一百架强弩瞄准娇弱的玛琳娜皇后,可是巨箭一进入诅咒磁力场,箭杆就发出火星,而且化成万条火炬,像彗星的尾巴一样,在阿洛依塔两旁,升入天空,消失得无影无踪。于是高仙芝将军想到了火,霎时间他知道他应该怎么办,下令聚集高达两层楼的木柴,纵火烧塔。
「玛琳娜皇后,」高仙芝将军叫,「你已经疯了,你么做不到。」
「我当然做得到,我们的阿洛依神,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高仙芝将军下令在烈火上烧油。
「中国人的好运已经结束,」玛琳娜皇后说,「仍活在世上的中国娘亲,将永远哀哭你们儿子的丧生!」
「我不久就西征『恒罗斯国,我的大军将消灭黑衣大食,中国西疆将扩张到地中海,没有人能抵挡得住,你的戏法白费唇舌!」
转瞬间窜升的火焰冲破黑暗的天空,像血红巨舌一样,舐到宝塔的顶层屋檐,玛琳娜皇后已被火舌锁住,她知道已经没有时间。
「我诅咒:中国西方边界永远不能越过葱岭,你的大军将在恒罗斯城下惨败,在塔什干城杀人的凶手,将在恒罗斯城下,用血偿还。」
一声巨响,阿洛依塔从中间裂开,而玛琳娜皇后仍在厉声高叫:
「我诅咒:你这个豺狼,高仙芝将军,你将被你效忠的政府斩首,犹如我们被敬爱信任的朋友出卖!」
阿洛依塔崩塌,玛琳娜皇后葬身火窟,中国远征兵团士卒呆在那里,手足失措,鸦雀无声,玛琳娜皇后的诅咒每个人都听得清楚,都认为他们遇到了恶运,这是不祥之兆!高仙芝将军面无表情,沈默的走回大营,他下令全军不准传播,违令的处死。
史书记载,塔什干屠城的第二年(七五一年),高仙芝将军率中国远征兵团及外籍兵团,西进七百里,抵达恒罗斯城;外籍兵团叛变,跟黑衣大食援军,发动夹击,中国远征兵团大败,只剩下数千人,包括高仙芝将军在内,向东方撤退。
当他们撤退到塔什干城时,恐怖抓住残兵败将,恒罗斯城溃败的诅咒应验了,高仙芝将军在已成一堆焦土的阿洛依塔前站定,摆上香火祭品,高仙芝将军跪下,流下哀求的眼,泪他举起香火,询问:
「皇后陛下,你加到中国人身上的诅咒,什么时侯可以解除?」
没有回答,高仙芝将军再度焚香,香烟袅袅上升,升到大约当被塔顶的高度,士卒们听到一种似乎来自天际的音,乐彷是玛琳娜皇后的声音,那声音跟当被大不一样,十分柔和安宁:
「它永远不会解除,除非中国人醒悟到自己受到诅咒。」
玛琳娜皇后的声音消失,香烟迅速的四散。一群土狼环绕著城垣哀嚎,这种只有夜晚才出动觅取腐尸狂嚎的野兽,每一声哀嚎都使远征兵团残余士卒打一个冷颤。
玛琳娜皇后诅咒后的第五年,七五五,范阳军区总司令官(范阳节度使)安禄山将军叛变,攻击潼关;高仙芝将军奉命前往阻截,宦官边令诚诬陷高仙芝将军谋反,高仙芝将军遂被斩首。
追随高仙芝将军的远征兵团士卒,早已死尽,玛琳娜皇后的诅咒也再没有人记得,更没有人提及。这场历史公案,就这样淹没。
直到今天。
一九八七年八月一日
——原载一九八七年九月香港《九十年代杂志》、台北《南方杂志》
柏杨
不知道多少万年之前,中国人的始祖在黄河流域遂渐定居下来,他们像太阳的辐射线一样,发出无限光芒。历史上从来没有像汉民族这样一个血统文化单一的民族,能够维持这么长久的活力,一直到纪元第八世纪。
第八世纪,是中国人的转捩点,唐王朝政府正以无比雄厚的威力,派出庞大兵团,向首都长安西北,航空距离三千五百公里外的中亚细进发,第一个目标就是塔什干城。
塔什干城,史书上称为「石国」,一个富庶、和平、友善的国家,将近两千年之久没有战争。当他们的国王尤金斯听到中国友谊的手正向他们伸出时,他充满了兴奋。因为,祖宗流传下来的传奇故事中,曾经说过:遥远东方有个中国,是一个万人尊敬的礼义之邦,仁爱、忠孝、信义、爱好和平,闻名于世,是塔什干城人民响往的流奶与蜜之地。
尤金斯国王命全国休假三天,作一次彻底清扫,然后分别制造花车,酿造美酒,他们将为世界上最文明国家的武装部队,举行一次嘉年华会,和一次通宵达旦的狂欢舞会,表示由衷的尊敬。全城最美丽的女郎将在舞会上出现,玛琳娜皇后将作中国友谊之军总司令官高仙芝将军的舞伴。高仙芝将军的英勇事迹流传国际,塔什干城人民都以能瞻仰这位盖世英雄为荣。
这件事情,发生在七五○年。
斥候官不断的报告中国友谊之军遂渐接近的消息,塔什干城的欢乐气氛,已如火如荼,鼓声和号角,交杂著唢呐,和中亚细亚特有的胡笳,声满四野。然而,没有人知道一个空前的大悲剧就要发生。
高仙芝将军接受的训令是:一直向西挺进,重开七百年前的丝路,把中国国土,以及中国儒家学派圣人的教化,推展到地中海,但是,高芝仙将军庄严的面具下,想到的却是塔什干城的财富和美女。一份呈送到他桌上的资料,报告他说:「元帅,你如果得到塔什干城的财富和美女,就等于征服全世界,你荣耀的大旗,将从塔什干城一路插到你的故乡朝鲜半岛。
所以,当高仙芝将军接受尤金斯国王使节晋见,发现尤金斯国王的虔敬心意时,十分吃惊,如果高仙芝将军有人性的话,他会为自己的卑鄙念头,感到惭愧,但高仙芝将军利欲薰心,因之他的反应却是暗中嗤笑:塔什干城君臣人民,竟是一群白痴。
中国远征兵团士卒在游行花车两侧夹队进城,驰入预先准备好的营房,并且立即参与欢宴。高仙芝将军则被迎接到金銮宝殿,晋见尤金斯国王和玛琳娜皇后。在中国皇后永远封闭在深宫之中,从来不跟世人见面,玛琳娜皇后的出现对中国人来说,是一种震撼,但震撼力最大的还是她高贵气质和绝世美丽。高仙芝将军眼睛忽然一亮,如同看到一颗明珠,以至在整个宴会上他贪婪的眼睛一直盯住她,在她身上燃烧欲火。
「大帅」他的副司令官封常清提醒他,「你应该跟国王谈话,一个来自上国的将军不应该只看皇后。」
高仙芝将军回答说:「我的军队可以弥补我的失礼。」
但是,高仙芝将军仍然站起来向尤金斯国王举杯致词:保证中塔两国友谊万古常青,保证中国誓死遵守盟约──假如尤金斯国王愿跟中国结盟的话,中国将永远尊重尤金斯国主权独立,永不干涉塔什干城的内政,直到海枯石烂。尤金斯国王显然忽略了高仙芝将军对玛琳娜皇后的表情,因而诚心诚意的跟中国签订盟约,他跟高仙芝将军同时把牲畜的血涂到嘴唇上,全城人民为万世和平欢呼祝贺。
傍晚,狂欢舞会在一片欢呼声中进行,高仙芝将军拥抱柔若无骨的玛琳娜皇后起舞,一种欲望在高仙芝将军血液里沸腾,他几乎不能等待,但碍于将军的威仪,所以他计划把美丽的皇后留到深夜;除了美丽的皇后,他耳旁还不断听到叮当作响的金币声音;而恒罗斯城──二十世纪的奥立阿塔,就在更远的西方向他招手。根据间谍的报告说:恒罗斯城已向黑衣大食帝国求救,希望高仙芝将军迅速赶往,要在大食军抵达之前,夺取那个当时西方最大的城池。一种万事顺畅,胜利在握的骄狂,化做踌躇志盈,对自己十分满意的笑容,然后,刹那间,高仙芝将军下令结束舞会,但他不准玛琳娜皇后离开,他紧握著玛琳娜皇后的手,一面向尤金斯国王致谢他的招待,一面提出要求:
「陛下,」高仙芝将军微微一鞠躬,「为了贯彻打击恶魔行动的全盘胜利,和中塔两国永恒友谊,从现在开始,皇后暂时归我保护,贵国所有女子也暂时归时归我的部属保护,男人编入我们的战斗序列;因为我们绝不充许感情的包袱妨害我们伟大神圣事业的完成,所以对你们所有的儿童,我们将作更妥善的安排,好把绊脚石化成前进的动力。等到胜利之后,我保证,我们会第一优先考虑使塔什干复国。谢谢你的合作!」
纵是一个霹雳打到脚下,也不会使尤金斯国王如此震惊,他手中的酒杯掉到地上,发出清脆的响声,敲碎了天真善良的心,但也敲出一声丧钟,尤金斯国王还没有来得及申诉,高仙芝将军已经认定跌碎酒杯显然是发出反抗的信号。他说:
「我遗憾你使用暴力,遗憾你破坏刚刚缔结、墨迹未乾的盟约,你会看到你吞下承诺的后果。」
于是,高仙芝将军下令屠城。
纵然是魔鬼,都不能相信情势会突然恶化到这种程度,可是,史书上却如此记载。先从舞会下手的中国远征兵团士卒,对刚才还向他们献花,接受他们拥抱的年轻女子,发动突击;一般血腥风暴涌到街头,涌到每一个温暖的家庭,全城一片哭号,男人身首异处,儿童被抛到半空,然后用矛尖承接。措手不及的尤金斯跪在高仙芝将军面前恳求:他愿投降,他愿接受任何亡国条件,他愿用一死保证执行这些条件,只求停止对儿童的杀戮。高仙芝将军一脚把尤金斯国王踢倒,卫士们一涌而上,举起钢刀,玛琳娜皇后惊恐的扑上去保护她的丈夫,但被高仙芝将军猛烈的拖开,吩咐卫士:
「逮捕国王,不要杀他,我要带他到长安献俘。把皇后送到大营,如果她有一根头发受到伤害,你们就死。」
惊恐战悚和悲痛眼泪齐涌的玛琳娜皇后,在士兵挟持下,登上软轿,她为暂时保住性命的丈夫松一口气,但是当她穿过刚才还是载歌载舞的街道时,却目睹血腥扑鼻,满地都是儿童的尸体,或奋起格斗而被杀戮的塔什干人残骸,以及将死的人的凄厉呻吟。远处,就是被集中在一起的全城妇女,她们还穿著嘉年华会多采多姿的舞衣,现在却陷于绝望的哀声呼号。玛琳娜皇后收起眼泪,她发现除了接受恶魔高仙芝将军的蹂躏外,她已没有第二个选择。而她的臣民,以及塔什干城,却再也不能复活!突然,一星点儿时的记忆在心底浮出,她来自巴尔喀什湖之北的一个名叫曼克隆的奇异部落,是个以恩怨分明著称的正义之族,祖传一种誓不宽恕的诅咒,玛琳娜皇后善良宽厚的心,从小就反对复仇,因为她不相信人与人之间有非复不可的仇。
伤心的玛琳娜皇后经过阿洛依寺,那是曼克隆部落为他们出嫁的女儿玛琳娜所建的善恶之神的庙宇,一座印度式的七层宝塔──阿洛依塔,矗立在后院,玛琳娜皇后注视著它,然后,庄严的吩咐卫士:「我要向神灵祈福!」没有人能反抗美丽的皇后的要求,即令她已失去了权势。于是,玛琳娜皇后跨下软轿,奔向阿洛依塔,像闪电一样,她闯进塔门,迅速转身把塔门从内部关闭。
一匹快马奔向皇宫,高仙芝将军正坐金銮宝殿上清点抢劫到手的金银财宝。
「报告大帅,我们阻拦不住,皇后逃进高塔!」
高仙芝将军从座位上跳起来,一支短矛随手掷出,恰恰透穿那个报信的骑兵卫士的前胸,作为他第一个透露恶耗的回报。然后高仙芝将军上马出宫,当他站在阿洛依塔下时,玛琳娜皇后已在塔顶小门出现,高空气流拂动她宽大的衣袖和裙摆,正像一尊女神雕像。
「皇后陛下,」高仙芝将军唤,「请你下来,我保证答应你的要求。」
没有回答,只有一声长啸,发自塔顶的那个女神雕像口中,像镰刀一样,刈平世间所有的声音,只除了她要说的话。她伸展双臂,仰头向天,呼喊:「阿洛依神,听我诅咒!」
「陛下!」高仙芝将军忽然间惊觉到他正面对另一个世界,他那被狂傲和贪欲搅昏了的头脑,稍稍平静,他想起所听说过关于曼克隆族的传说。
「皇后是哪里人?」他问。
副司令官封常清回答:「曼克隆部落!」
「果然,」高仙芝将军下令,「射死她,射死她的有重赏!」
箭如雨下,但都在玛琳娜皇后面前落下,她四周已经形成一个诅咒磁力场。
「我诅咒,」玛琳娜皇后呼喊:
「我诅咒:塔什干城的血一定要中国人偿还,塔什干人受的屈辱、劫难,将原封不动加到中国人身上。我诅咒你们行为粗野、心灵败坏,你们最大的喜悦就是看到自己中国人身遭不幸。你们世代相传的德行徽章,将被践踏在地,用脚踩碎。
「我诅咒:诅咒中国从一个充满活力的国度,化成一个庞大的泥泞沼泽,中国人就深陷这个泥沼之中,扭曲、变形、神智不清。我诅咒你们中国人将一直缅怀过去光荣,但你们被邻国尊重的盛世,从此绝迹。我,曼克隆族的女儿,诅咒你们中国人失神落魄、目光呆滞,会被冷箭射死。温暖的井枯竭,和照的风停止,而你们得不到救赎。
「我诅咒;诅咒你们中国人永不停息的互相杀戮,左手是右手的仇人,右手要砍断左手,你们的怨毒会蔓延到你们民族发源地母河,使它黄沙滚滚,不断的泛滥,但你们的怨毒只会对自己人,在外国人的面前,你们不过一只可怜的虫豸。
「我诅咒:善恶分明的阿洛依神啊,垂听,你要使中国人是非不分,黑白颠倒,犹如白昼和黑夜相反。中国人听不懂什么是天上韶音,而只知道咆哮。我诅咒,你们中国男子无福消受女子的温柔,你们新生的婴儿会被烙上死亡烙印,自家门墙将洒上自己婴儿的血。
「我诅咒,诅咒你们中国人的荣华富贵,像沙漠中的水珠,转眼蒸发;中国人的丰功伟绩,只是一堆沙碛,很快地被自己的脚踏平。阿洛依神啊,你要使苦难紧紧抓住中国人,使他们每走几步都要跌倒,站起来再走,再走几步再次跌倒,永远如此。任由战争、饥馑、天灾、昏庸、贪污、怯懦宰割,你们不懂得呻吟,也不敢呻吟。中国人找不到自己的灵魂,像在湍急的溪流,照不见自己的影像。」
高仙芝将军脸色苍白,他紧急集合强弩,那是一种机械性发射的巨弓,可以一次发射十箭,一百架强弩瞄准娇弱的玛琳娜皇后,可是巨箭一进入诅咒磁力场,箭杆就发出火星,而且化成万条火炬,像彗星的尾巴一样,在阿洛依塔两旁,升入天空,消失得无影无踪。于是高仙芝将军想到了火,霎时间他知道他应该怎么办,下令聚集高达两层楼的木柴,纵火烧塔。
「玛琳娜皇后,」高仙芝将军叫,「你已经疯了,你么做不到。」
「我当然做得到,我们的阿洛依神,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高仙芝将军下令在烈火上烧油。
「中国人的好运已经结束,」玛琳娜皇后说,「仍活在世上的中国娘亲,将永远哀哭你们儿子的丧生!」
「我不久就西征『恒罗斯国,我的大军将消灭黑衣大食,中国西疆将扩张到地中海,没有人能抵挡得住,你的戏法白费唇舌!」
转瞬间窜升的火焰冲破黑暗的天空,像血红巨舌一样,舐到宝塔的顶层屋檐,玛琳娜皇后已被火舌锁住,她知道已经没有时间。
「我诅咒:中国西方边界永远不能越过葱岭,你的大军将在恒罗斯城下惨败,在塔什干城杀人的凶手,将在恒罗斯城下,用血偿还。」
一声巨响,阿洛依塔从中间裂开,而玛琳娜皇后仍在厉声高叫:
「我诅咒:你这个豺狼,高仙芝将军,你将被你效忠的政府斩首,犹如我们被敬爱信任的朋友出卖!」
阿洛依塔崩塌,玛琳娜皇后葬身火窟,中国远征兵团士卒呆在那里,手足失措,鸦雀无声,玛琳娜皇后的诅咒每个人都听得清楚,都认为他们遇到了恶运,这是不祥之兆!高仙芝将军面无表情,沈默的走回大营,他下令全军不准传播,违令的处死。
史书记载,塔什干屠城的第二年(七五一年),高仙芝将军率中国远征兵团及外籍兵团,西进七百里,抵达恒罗斯城;外籍兵团叛变,跟黑衣大食援军,发动夹击,中国远征兵团大败,只剩下数千人,包括高仙芝将军在内,向东方撤退。
当他们撤退到塔什干城时,恐怖抓住残兵败将,恒罗斯城溃败的诅咒应验了,高仙芝将军在已成一堆焦土的阿洛依塔前站定,摆上香火祭品,高仙芝将军跪下,流下哀求的眼,泪他举起香火,询问:
「皇后陛下,你加到中国人身上的诅咒,什么时侯可以解除?」
没有回答,高仙芝将军再度焚香,香烟袅袅上升,升到大约当被塔顶的高度,士卒们听到一种似乎来自天际的音,乐彷是玛琳娜皇后的声音,那声音跟当被大不一样,十分柔和安宁:
「它永远不会解除,除非中国人醒悟到自己受到诅咒。」
玛琳娜皇后的声音消失,香烟迅速的四散。一群土狼环绕著城垣哀嚎,这种只有夜晚才出动觅取腐尸狂嚎的野兽,每一声哀嚎都使远征兵团残余士卒打一个冷颤。
玛琳娜皇后诅咒后的第五年,七五五,范阳军区总司令官(范阳节度使)安禄山将军叛变,攻击潼关;高仙芝将军奉命前往阻截,宦官边令诚诬陷高仙芝将军谋反,高仙芝将军遂被斩首。
追随高仙芝将军的远征兵团士卒,早已死尽,玛琳娜皇后的诅咒也再没有人记得,更没有人提及。这场历史公案,就这样淹没。
直到今天。
一九八七年八月一日
——原载一九八七年九月香港《九十年代杂志》、台北《南方杂志》
唐帝国怛逻斯战役之败与中国文明的传播
唐帝国怛逻斯战役之败与中国文明的传播
文章来源:世纪中国 文章作者:赵达明
公元751年,怛逻斯战役在唐王朝与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之间暴发,结果唐军战败。此役的起因是西域石国“无蕃臣礼”,以及唐安西节度使高仙芝的过度用武,故石国向阿拔斯王朝求援。唐军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边疆军事失策,而其主帅的轻敌则是导致失败的直接原因。这次战役的失利使得唐王朝在西域呈现退却之势,加上相距不久"安史之乱"暴发,于是唐王朝在西域的经营被阿拉伯帝国取代,而西域各国也逐渐开始走上伊斯兰化的历程。但是,怛逻斯战役促进了中国文明尤其是造纸术的向外传播。
关键词:怛逻斯战役,唐朝,阿拉伯帝国,中国文明,传播
怛逻斯战役
公元751年(唐玄宗天宝十年)怛逻斯战役暴发,这场战争的地点在现在的哈萨克斯坦塔拉兹(Taraz;曾用名:江布尔,Zhambyl或Djambul)市附近.
怛逻斯战役的起因是西域藩国石国“无蕃臣礼”[1],唐安西节度使高仙芝领兵征讨,石国请求投降,高仙芝假意允诺和好;但是不久高仙芝即违背承诺,攻占并血洗石国城池,捋走男丁,格杀老人、妇女和儿童,搜取财物,而且俘虏石国国王并献于阙下斩首。侥幸逃脱的石国王子遂向大食(阿拉伯帝国)的阿拔斯王朝(中国史书称之为“黑衣大食”)求救。
有消息说大食援军计划袭击唐朝西域四镇,高仙芝的反应是采取先发制人之策,主动进攻大食。鉴于当时唐帝国在西域的影响,有许多葛逻禄及拔汗那国的军卒参加大唐的军队,组成的大唐联军有三万多人(另有说法为七万人,可信度不高——笔者注),其中唐兵占2/3。高仙芝率领大唐联军长途奔袭,深入七百余里,最后在怛逻斯与大食军队遭遇。于是,一场历史上著名的战役--怛逻斯战役打响了。
在怛逻斯战役中双方相互撕杀,战斗持续五日。其间大唐联军的葛逻禄部见势不妙,反水倒向大食,高仙芝受到大食与葛逻禄部两面夹击,无力支撑而溃不成军。副将李嗣业劝高仙芝弃兵逃跑,途中他们还恰逢同属大唐联军的拔汗那兵也溃逃至一处,兵马车辆拥挤堵塞道路,李嗣业惟恐大食追兵将及,挥舞大棒毙杀拔汗那军士,高仙芝等人才得以通过。《资治通鉴》亦有如下记载:“右威卫将军李嗣业劝仙芝宵遁,道路阻隘,拔汗那部众在前,人畜塞路;嗣业前驱,奋大梃击之,人马俱毙,仙芝乃得过。”[2]李嗣业在溃逃途中还被别将段秀实撞上,段斥责李为“惮敌而奔,非勇也;免己陷众,非仁也。”[3]倍感羞愧的李嗣业于是与段秀实收拾唐军残卒向安西逃遁。此役以大食军完胜奔袭问罪的大唐联军为结局,唐三万余士卒近乎全没,只有少数逃脱。
怛逻斯战役失败的原因
对于唐军失败的原因史书上说的很粗略,不过唐帝国遭受怛逻斯战役之辱,唐军主帅安西节度使高仙芝是脱不了干系的。
首先,石国这个西域藩国虽示不逊,但是在高仙芝上门问罪之时石国已经完全请降悔过,高亦与其允诺和好,因此,高爽约并一概屠戮石国众生,掠夺物资,此为自陷大唐于不仁与不义之地;况且在对待宗主国的关系上,类似石国之“无蕃臣礼”也算是时有发生的情况,关键是宗主国采取何种策略应对此类事件。不加区别地一味赶尽杀绝只能失去他们的人心,或者说单纯的武力征伐只能扬威于一时,而不能维系于一世。此为道义与策略之失误。史书曰:“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伪与石国约和,引兵袭之,虏其王及部众以归,悉杀其老弱。仙芝性贪,掠得瑟瑟十馀斛,黄金五六橐驼,其馀口马杂货称是,皆入其家。”[2]
其次,失败是由于高仙芝等唐朝军事将领的轻敌气傲。“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高在未掌握大食军队人员装备虚实的情况下,引领大唐联军深入七百余里,便是轻敌气傲的表现。而这种轻敌气傲源于公元747年的一次战争。时任安西副都护的高仙芝(和镇将封常清等)率领一万余军士讨伐(小)勃律(今巴基斯坦吉尔吉特),俘获勃律王及吐蕃公主。史书称大食等72国“皆震恐,咸归附”[1]。这种“皆震恐,咸归附”不但表现出中国的“事后史官”的一种自淫自恋情节,而且也可以看作是反映高仙芝在讨伐勃律几年后滋生狂妄情绪的一种高傲的心态。其实当时大食的倭马亚王朝(中国史书称之为“白衣大食”)因为内部纷争而无暇顾及勃律,这在一定程度上成为高仙芝讨伐勃律功成名就的原因。而等到怛逻斯战役暴发之时,大唐的对手——大食,已是取代倭马亚王朝、正开始处于蒸蒸日上时期的阿拔斯王朝。此大食非彼大食,但是作为武夫的高仙芝是看不到这一点的。
最后,怛逻斯战役失败更深层次则在于唐王朝的军事制度。
怛逻斯战役前后唐朝的边疆军事政策
孙子云:“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唐王朝在唐太宗李世民时代开始,武定天下之后在西域基本上采取的是亲善、怀柔、安抚之政策,西域各方也仰视唐帝国之文明与强大,纷纷显示臣服大唐之意。但是亲善、怀柔、安抚的政策被后来的唐王朝统治者逐渐弱化,而另外奉行一套用棒槌代替胡萝卜的短期行为。
怛逻斯战役之前,唐朝在兵员制度上已经开始采取募兵制,取代先前的府兵制。这样的兵制改革,虽然节省了戍边往来于途的大量人力财力的消耗,但是后来也使得戍边军队数量庞大,远远多于内地驻军,从而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其结果是各方节度使一律自行招兵买马,拥兵自重,大权独揽,朝廷难以控制,甚至个别人身兼数个节度使之职,成为一方诸侯与霸主。
这些节度使为了发展自己的势力,往往不顾国家与百姓的承受能力,频繁发动武力征讨,甚至进行疯狂的屠城和洗劫,以向朝廷邀功请赏。而中央朝廷的纵容与鼓励,也助长了边关军阀的这种野蛮行为。“边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杜甫《兵车行》),正是此番写照。
边防数十万人马给国家造成沉重的军费开支。例如开元初年,每年仅边疆军费就大约耗钱200万贯,开元末年又增加到1000万贯,到天宝末年就变成1500万贯了。面对如此巨大的开支,大唐的国库只有愈发干瘪了。
因此,甚至可以说,大唐王朝的真正军事危机在一定程度上恰恰是出自边将势力的过度膨胀,而非所谓的外敌入侵。军事危机,加上各种社会矛盾的后果便是天下大乱。“安史之乱”正好是明证。
怛逻斯战役四年之后,“安史之乱”暴发,大唐帝国于是元气大伤,告别了鼎盛的黄金时代。
怛逻斯战役的历史地位
历史学家大多强调各种矛盾积累的“安史之乱”是唐由盛转衰的分界岭。然而这只是就以汉文化为主体的地区的社会动荡及其不良影响而言。如果以大唐版图论兴衰的话,那么怛逻斯战役的历史地位是需要提升的。这种判断绝非主观臆断,而是基于客观事实与历史演变。甚至明代的宋濂在写元史的时候还提到“唐患在西戎”,也应该与此有关。正是大唐经历的怛逻斯战役及其失败使得“西戎”离心渐起。而此次战役失利与后来的“安史之乱”相距太近,于是内忧外患的大唐王朝便不再是盛唐盛世了。
颇具喜剧意味的是,唐王朝在苦苦平定“安史之乱”的斗争中,还利用当年怛逻斯战役的对手——大食的军队来到中国帮助平乱[4]。这些军士果然不负众望,在消灭安禄山、史思明的战争中立下战功,获得唐朝皇帝嘉奖。这些大食军士还喜欢上了中国,政府也鼓励他们在此封妻荫子。据说他们也是今天的回回民族早期的先民之一。
尽管认为怛逻斯战役之败使唐朝势力退出中亚的经营有点太绝对,然而这次令大唐在道义上陷于不太有利地位的重要战役的失利,不能不使一些西域藩国看到大唐王朝虚喘的一面。客观地讲,“安史之乱”让大唐里里外外、上上下下折腾的元气殆尽,它甚至将驻扎在安西、朔方等戍边部队内调平叛,几乎上演一出大唐版的吴三桂赴京勤王的悲剧。但是,正是在怛逻斯战役之后,后人在谈及大唐王朝在西域的存在的时候,恐怕它仅仅是以影响为主而已。中亚的西域各国,也正是从那以后开始了面向大食,并逐渐经历伊斯兰化的历程。
另外,在判断唐与大食之间的怛逻斯战役的历史地位的问题上,人们还应该看到,这次战役“绝非一场偶然的遭遇战,而是两国间政治冲突发展的必然结局。”[5]。
怛逻斯战役与中国文明的传播
怛逻斯战役促进了中国文明的向外传播。“四大发明”最早传出的是造纸术,而造纸术的传出与怛逻斯战役有着直接的关系。唐帝国此役战败,共计一万余唐兵成为战俘,其中包括一些造纸工匠。而不久外部世界的第一个造纸作坊就出现在撒马尔罕(今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附近)。此时距大食第三任正统哈里发奥斯曼派遣第一个谴唐使来华正好约有一个多世纪的时间。在时间上几乎相差无几,巴格达也出现了造纸作坊与纸张经销商,之后逐渐扩展到大马士革、开罗,以及摩洛哥与西班牙的一些城市。巴格达也好,撒马尔罕也好,造纸技术是由来自中国的工匠师傅传授的是无疑的。中国的造纸工匠除了被俘后流落它乡传播造纸技术,也可能是作为文化交流使者在怛逻斯战役之前就到达了那里,或者兼而有之,但是怛逻斯战役至少是推动了造纸术的西传。
杜环是一万余唐军俘虏中的一员,他是作为随军书记官参与怛逻斯战役的。杜环在中亚、西亚乃至地中海沿岸等大食境内游历、居住有十多年之久,是中国历史上有据可考的第一个到过摩洛哥的人。在当时的阿拔斯王朝的大城市里,他不但发现那里已有来自中国的绫绢机杼,还亲眼目睹一些中国工匠(金银匠、画匠及纺织技术人员)在当地工作,例如京兆人樊淑、刘泚为“汉匠起作画者”,河东人乐?(此字字库没有,写法为“澴”字去掉三点水,改成耳刀。--笔者注)、吕礼为“织络者”[6]。
杜环于公元762年由海路返回中国,并将其游历见闻著作成书,名为《经行记》,为中、外文化交往流下了宝贵的记录。《经行记》原书失传,但是其族叔杜佑在所著《通典》的边防部分(卷一百九十一)中摘引数段;杜佑在这部分的《西戎总序》里说:“族子环随镇西节度使高仙芝西征,天宝十载至西海,宝应初,因贾商船舶自广州而回,著经行记。”[7]此外《太平御览》、《太平寰宇记》、《通志》和《文献通考》亦有少量转引。
中国文明就是这样传授给阿拉伯人,后来再由他们传往更加遥远的欧洲……这几乎成为中世纪东、西文化传播的固定模式。
参考资料:
1、(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六下》
2、(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一十六·唐纪三十二》
3、《新唐书·列传第七十八》
4、《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一十九·唐纪三十五》
5、薛宗正。怛逻斯之战历史溯源——唐与大食百年政治关系述略(651-751)《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0年,第4期
6、(唐)杜佑《通典·卷一百九十三》
7、《通典·卷一百九十一》
The Defeat of Tang Dynasty in the Battle of Talas River and the Transfer of Chinese Civilizations (英文摘要)
Zhao Daming
The Battle of Talas River broke out between the troops of Tang Dynasty and Arab Empire (Abbasside) in 751, AD. It resulted in the defeat of the troops of Tang Dynasty. The causes of the battle were of that Shi Guo, a temporal vassal state of Tang Dynasty in the Western Regions, dishonored it, and that Kao Hsien-chih, chief commander of Anxi of Tang Dynasty, resorted to sabre-rattle in response to its arrogance. So Shi Guo asked Arab Empire for help. The defeat of the troops of Tang Dynasty was mainly because of its impertinent military policy, and directly because of chief commanders' underestimating the enemies. From then on, Tang Dynasty began to draw back from the Western Regions duo to the defeat. Additionally, An Lushan Rebellion took place before long, so Arab Empire deprived Tang Dynasty of powers in the Western Regions and the states there gradually turned to Islam. But the battle led to the westward transfer of Chinese civilizations, especially the technique of paper manufacturing, as an unexpected byproduct from it. Keywords: Battle of Talas River, Tang Dynasty, Arab Empire, Chinese civilization, transfer
文章来源:世纪中国 文章作者:赵达明
公元751年,怛逻斯战役在唐王朝与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之间暴发,结果唐军战败。此役的起因是西域石国“无蕃臣礼”,以及唐安西节度使高仙芝的过度用武,故石国向阿拔斯王朝求援。唐军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边疆军事失策,而其主帅的轻敌则是导致失败的直接原因。这次战役的失利使得唐王朝在西域呈现退却之势,加上相距不久"安史之乱"暴发,于是唐王朝在西域的经营被阿拉伯帝国取代,而西域各国也逐渐开始走上伊斯兰化的历程。但是,怛逻斯战役促进了中国文明尤其是造纸术的向外传播。
关键词:怛逻斯战役,唐朝,阿拉伯帝国,中国文明,传播
怛逻斯战役
公元751年(唐玄宗天宝十年)怛逻斯战役暴发,这场战争的地点在现在的哈萨克斯坦塔拉兹(Taraz;曾用名:江布尔,Zhambyl或Djambul)市附近.
怛逻斯战役的起因是西域藩国石国“无蕃臣礼”[1],唐安西节度使高仙芝领兵征讨,石国请求投降,高仙芝假意允诺和好;但是不久高仙芝即违背承诺,攻占并血洗石国城池,捋走男丁,格杀老人、妇女和儿童,搜取财物,而且俘虏石国国王并献于阙下斩首。侥幸逃脱的石国王子遂向大食(阿拉伯帝国)的阿拔斯王朝(中国史书称之为“黑衣大食”)求救。
有消息说大食援军计划袭击唐朝西域四镇,高仙芝的反应是采取先发制人之策,主动进攻大食。鉴于当时唐帝国在西域的影响,有许多葛逻禄及拔汗那国的军卒参加大唐的军队,组成的大唐联军有三万多人(另有说法为七万人,可信度不高——笔者注),其中唐兵占2/3。高仙芝率领大唐联军长途奔袭,深入七百余里,最后在怛逻斯与大食军队遭遇。于是,一场历史上著名的战役--怛逻斯战役打响了。
在怛逻斯战役中双方相互撕杀,战斗持续五日。其间大唐联军的葛逻禄部见势不妙,反水倒向大食,高仙芝受到大食与葛逻禄部两面夹击,无力支撑而溃不成军。副将李嗣业劝高仙芝弃兵逃跑,途中他们还恰逢同属大唐联军的拔汗那兵也溃逃至一处,兵马车辆拥挤堵塞道路,李嗣业惟恐大食追兵将及,挥舞大棒毙杀拔汗那军士,高仙芝等人才得以通过。《资治通鉴》亦有如下记载:“右威卫将军李嗣业劝仙芝宵遁,道路阻隘,拔汗那部众在前,人畜塞路;嗣业前驱,奋大梃击之,人马俱毙,仙芝乃得过。”[2]李嗣业在溃逃途中还被别将段秀实撞上,段斥责李为“惮敌而奔,非勇也;免己陷众,非仁也。”[3]倍感羞愧的李嗣业于是与段秀实收拾唐军残卒向安西逃遁。此役以大食军完胜奔袭问罪的大唐联军为结局,唐三万余士卒近乎全没,只有少数逃脱。
怛逻斯战役失败的原因
对于唐军失败的原因史书上说的很粗略,不过唐帝国遭受怛逻斯战役之辱,唐军主帅安西节度使高仙芝是脱不了干系的。
首先,石国这个西域藩国虽示不逊,但是在高仙芝上门问罪之时石国已经完全请降悔过,高亦与其允诺和好,因此,高爽约并一概屠戮石国众生,掠夺物资,此为自陷大唐于不仁与不义之地;况且在对待宗主国的关系上,类似石国之“无蕃臣礼”也算是时有发生的情况,关键是宗主国采取何种策略应对此类事件。不加区别地一味赶尽杀绝只能失去他们的人心,或者说单纯的武力征伐只能扬威于一时,而不能维系于一世。此为道义与策略之失误。史书曰:“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伪与石国约和,引兵袭之,虏其王及部众以归,悉杀其老弱。仙芝性贪,掠得瑟瑟十馀斛,黄金五六橐驼,其馀口马杂货称是,皆入其家。”[2]
其次,失败是由于高仙芝等唐朝军事将领的轻敌气傲。“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高在未掌握大食军队人员装备虚实的情况下,引领大唐联军深入七百余里,便是轻敌气傲的表现。而这种轻敌气傲源于公元747年的一次战争。时任安西副都护的高仙芝(和镇将封常清等)率领一万余军士讨伐(小)勃律(今巴基斯坦吉尔吉特),俘获勃律王及吐蕃公主。史书称大食等72国“皆震恐,咸归附”[1]。这种“皆震恐,咸归附”不但表现出中国的“事后史官”的一种自淫自恋情节,而且也可以看作是反映高仙芝在讨伐勃律几年后滋生狂妄情绪的一种高傲的心态。其实当时大食的倭马亚王朝(中国史书称之为“白衣大食”)因为内部纷争而无暇顾及勃律,这在一定程度上成为高仙芝讨伐勃律功成名就的原因。而等到怛逻斯战役暴发之时,大唐的对手——大食,已是取代倭马亚王朝、正开始处于蒸蒸日上时期的阿拔斯王朝。此大食非彼大食,但是作为武夫的高仙芝是看不到这一点的。
最后,怛逻斯战役失败更深层次则在于唐王朝的军事制度。
怛逻斯战役前后唐朝的边疆军事政策
孙子云:“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唐王朝在唐太宗李世民时代开始,武定天下之后在西域基本上采取的是亲善、怀柔、安抚之政策,西域各方也仰视唐帝国之文明与强大,纷纷显示臣服大唐之意。但是亲善、怀柔、安抚的政策被后来的唐王朝统治者逐渐弱化,而另外奉行一套用棒槌代替胡萝卜的短期行为。
怛逻斯战役之前,唐朝在兵员制度上已经开始采取募兵制,取代先前的府兵制。这样的兵制改革,虽然节省了戍边往来于途的大量人力财力的消耗,但是后来也使得戍边军队数量庞大,远远多于内地驻军,从而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其结果是各方节度使一律自行招兵买马,拥兵自重,大权独揽,朝廷难以控制,甚至个别人身兼数个节度使之职,成为一方诸侯与霸主。
这些节度使为了发展自己的势力,往往不顾国家与百姓的承受能力,频繁发动武力征讨,甚至进行疯狂的屠城和洗劫,以向朝廷邀功请赏。而中央朝廷的纵容与鼓励,也助长了边关军阀的这种野蛮行为。“边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杜甫《兵车行》),正是此番写照。
边防数十万人马给国家造成沉重的军费开支。例如开元初年,每年仅边疆军费就大约耗钱200万贯,开元末年又增加到1000万贯,到天宝末年就变成1500万贯了。面对如此巨大的开支,大唐的国库只有愈发干瘪了。
因此,甚至可以说,大唐王朝的真正军事危机在一定程度上恰恰是出自边将势力的过度膨胀,而非所谓的外敌入侵。军事危机,加上各种社会矛盾的后果便是天下大乱。“安史之乱”正好是明证。
怛逻斯战役四年之后,“安史之乱”暴发,大唐帝国于是元气大伤,告别了鼎盛的黄金时代。
怛逻斯战役的历史地位
历史学家大多强调各种矛盾积累的“安史之乱”是唐由盛转衰的分界岭。然而这只是就以汉文化为主体的地区的社会动荡及其不良影响而言。如果以大唐版图论兴衰的话,那么怛逻斯战役的历史地位是需要提升的。这种判断绝非主观臆断,而是基于客观事实与历史演变。甚至明代的宋濂在写元史的时候还提到“唐患在西戎”,也应该与此有关。正是大唐经历的怛逻斯战役及其失败使得“西戎”离心渐起。而此次战役失利与后来的“安史之乱”相距太近,于是内忧外患的大唐王朝便不再是盛唐盛世了。
颇具喜剧意味的是,唐王朝在苦苦平定“安史之乱”的斗争中,还利用当年怛逻斯战役的对手——大食的军队来到中国帮助平乱[4]。这些军士果然不负众望,在消灭安禄山、史思明的战争中立下战功,获得唐朝皇帝嘉奖。这些大食军士还喜欢上了中国,政府也鼓励他们在此封妻荫子。据说他们也是今天的回回民族早期的先民之一。
尽管认为怛逻斯战役之败使唐朝势力退出中亚的经营有点太绝对,然而这次令大唐在道义上陷于不太有利地位的重要战役的失利,不能不使一些西域藩国看到大唐王朝虚喘的一面。客观地讲,“安史之乱”让大唐里里外外、上上下下折腾的元气殆尽,它甚至将驻扎在安西、朔方等戍边部队内调平叛,几乎上演一出大唐版的吴三桂赴京勤王的悲剧。但是,正是在怛逻斯战役之后,后人在谈及大唐王朝在西域的存在的时候,恐怕它仅仅是以影响为主而已。中亚的西域各国,也正是从那以后开始了面向大食,并逐渐经历伊斯兰化的历程。
另外,在判断唐与大食之间的怛逻斯战役的历史地位的问题上,人们还应该看到,这次战役“绝非一场偶然的遭遇战,而是两国间政治冲突发展的必然结局。”[5]。
怛逻斯战役与中国文明的传播
怛逻斯战役促进了中国文明的向外传播。“四大发明”最早传出的是造纸术,而造纸术的传出与怛逻斯战役有着直接的关系。唐帝国此役战败,共计一万余唐兵成为战俘,其中包括一些造纸工匠。而不久外部世界的第一个造纸作坊就出现在撒马尔罕(今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附近)。此时距大食第三任正统哈里发奥斯曼派遣第一个谴唐使来华正好约有一个多世纪的时间。在时间上几乎相差无几,巴格达也出现了造纸作坊与纸张经销商,之后逐渐扩展到大马士革、开罗,以及摩洛哥与西班牙的一些城市。巴格达也好,撒马尔罕也好,造纸技术是由来自中国的工匠师傅传授的是无疑的。中国的造纸工匠除了被俘后流落它乡传播造纸技术,也可能是作为文化交流使者在怛逻斯战役之前就到达了那里,或者兼而有之,但是怛逻斯战役至少是推动了造纸术的西传。
杜环是一万余唐军俘虏中的一员,他是作为随军书记官参与怛逻斯战役的。杜环在中亚、西亚乃至地中海沿岸等大食境内游历、居住有十多年之久,是中国历史上有据可考的第一个到过摩洛哥的人。在当时的阿拔斯王朝的大城市里,他不但发现那里已有来自中国的绫绢机杼,还亲眼目睹一些中国工匠(金银匠、画匠及纺织技术人员)在当地工作,例如京兆人樊淑、刘泚为“汉匠起作画者”,河东人乐?(此字字库没有,写法为“澴”字去掉三点水,改成耳刀。--笔者注)、吕礼为“织络者”[6]。
杜环于公元762年由海路返回中国,并将其游历见闻著作成书,名为《经行记》,为中、外文化交往流下了宝贵的记录。《经行记》原书失传,但是其族叔杜佑在所著《通典》的边防部分(卷一百九十一)中摘引数段;杜佑在这部分的《西戎总序》里说:“族子环随镇西节度使高仙芝西征,天宝十载至西海,宝应初,因贾商船舶自广州而回,著经行记。”[7]此外《太平御览》、《太平寰宇记》、《通志》和《文献通考》亦有少量转引。
中国文明就是这样传授给阿拉伯人,后来再由他们传往更加遥远的欧洲……这几乎成为中世纪东、西文化传播的固定模式。
参考资料:
1、(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六下》
2、(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一十六·唐纪三十二》
3、《新唐书·列传第七十八》
4、《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一十九·唐纪三十五》
5、薛宗正。怛逻斯之战历史溯源——唐与大食百年政治关系述略(651-751)《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0年,第4期
6、(唐)杜佑《通典·卷一百九十三》
7、《通典·卷一百九十一》
The Defeat of Tang Dynasty in the Battle of Talas River and the Transfer of Chinese Civilizations (英文摘要)
Zhao Daming
The Battle of Talas River broke out between the troops of Tang Dynasty and Arab Empire (Abbasside) in 751, AD. It resulted in the defeat of the troops of Tang Dynasty. The causes of the battle were of that Shi Guo, a temporal vassal state of Tang Dynasty in the Western Regions, dishonored it, and that Kao Hsien-chih, chief commander of Anxi of Tang Dynasty, resorted to sabre-rattle in response to its arrogance. So Shi Guo asked Arab Empire for help. The defeat of the troops of Tang Dynasty was mainly because of its impertinent military policy, and directly because of chief commanders' underestimating the enemies. From then on, Tang Dynasty began to draw back from the Western Regions duo to the defeat. Additionally, An Lushan Rebellion took place before long, so Arab Empire deprived Tang Dynasty of powers in the Western Regions and the states there gradually turned to Islam. But the battle led to the westward transfer of Chinese civilizations, especially the technique of paper manufacturing, as an unexpected byproduct from it. Keywords: Battle of Talas River, Tang Dynasty, Arab Empire, Chinese civilization, transfer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