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26日 星期二

席慕容訪談

[11:30:19]主持人何婷说: 
摆开龙门阵,畅谈天下盛事。邀来座上宾,打造文化大餐。大家好!欢迎来到今天的“盛事龙门阵”,我是主持人何,今天我们节目来了两位重量级的嘉宾,他们曾经是几代人长久不率的集体记忆,他们的作品曾经是很多人情感和精神的重要食粮,他们一男一女,一个在北京,一个在台湾,但是他们的创作风格大为不同,就是这两位宿卫谋面的两位诗人打造了中国的诗歌最后的黄金时代,欢迎今天的嘉宾席慕容、汪国真。
[11:30:31]席慕容说: 
大家好!
[11:30:38]汪国真说: 
大家好!
[11:30:45]主持人何婷说: 
相比今天两位老师是第一次见面吧?
[11:30:53]席慕容说: 
是。
[11:31:10]主持人何婷说: 
能不能谈一下之前对两位老师的印象?
[11:31:21]席慕容说: 
我刚才有一个疑问,您说最后的黄金时代,这就是我的疑问,为什么到大陆,每个人对诗都是要有一种最后或者是示威的感觉,我觉得写诗几千年都没有断过,我不相信几千年以后也会断,我大概是一个不太有礼貌的来宾,我觉得汪老师也同意,什么叫做“最后的黄金时代”。
[11:31:31]主持人何婷说: 
相对于20年前大家的对诗歌的热衷来说,可能关注的点比较广泛,可能对诗歌的关注度没有以前那么高,可能是这样一个说法。
[11:31:39]席慕容说: 
那是读者的一个说法,但是在写诗的人,汪老师,你还是在继续吧?
[11:31:48]汪国真说: 
我刚才对席老师的印象,我最近去了一些大学演讲,经常会被大学生们被问多一个问题,您最欣赏的当代诗人是哪一位我经常会这样回答,台湾席慕容、大陆汪国真,所以我最欣赏的是席慕容老师,大学生就抱以很热烈的掌声,我想这个掌声表明了两点,第一表明了他们喜欢我这个回答,第二个确实是席慕容老师在大陆拥有很多的读者,他们很热爱席慕容老师和热爱她的诗,我接着回答刚才席慕容老师说的这个问题,我最近的创作情况,最近还是在从事诗歌创作,但是从数量来说,就是这几年不是我的诗歌创作的高峰期,因为我最近另外在做一件事情就是为中国的历代,主要是古诗词在做曲。到目前为止,谱曲谱了400首,大概到年底能够制作出来,就是把它制成音像制品能做出来100首左右,我最近主要是忙这件事情,所以诗歌的创作的量比较少。
[11:32:56]主持人何婷说: 
席慕容老师可不可以谈一下对汪国真老师的印象?
[11:33:06]席慕容说: 
我这个就要很惭愧,因为我自己本身读诗很少,我的惭愧就是我知道汪国真老师的大名,在这里我要讲实话,我不能讲谎话,我读得比较少,我的感觉是我对所有喜欢写诗的人还有写诗的人一定有一个本质是相通的,所以很高兴今天能够见到您,我也希望我以后应该多拜读一下您的诗个。
[11:34:29]主持人何婷说: 
刚才汪国真老师也说现在正在为古诗词谱曲,可能现在谈到席慕容会说诗人画家席慕容,谈到汪国真的时候会说诗人、书法家汪国真,我不知道汪国真您对各自的评判是怎么打分的?
[11:34:34]席慕容说: 
画画是我的本行,我开个玩笑说,当然这也是有点开玩笑的意思,写诗是我的家庭手工业,是我自己的一种释放,我不要开玩笑了,我朋友会说,这么多人听你讲话,你没事老在开玩笑,我的意思是说,诗是我本身里面的一个渴望,想把自己释放出来,我们有很多“我”,一个是我乖乖去上班的我,一个乖乖去教书的我,乖乖去做母亲或者是做妻子的我,但是还有一个本我,一个原初的自由的我,自由的我希望在写诗的时候获得释放,我觉得对我来说,那是我的一种释放,但是绘画是我的专业,这个专业也是我感兴趣的,也是我一直在学校里教的油画跟素描,所以对我来讲,在那个里面,我可能负担稍微重一点,就是说我有一个专业上的需求,但是写诗我觉得纯粹是我自己的喜欢然后还有一种自己的释放。
[11:35:48]汪国真说: 
就我来说吧,当然我是大学中文系毕业的,所以写诗对我可能是更本职一些,但是比如说音乐和书法,它是作为一种爱好,但是我有一种感觉,包括后来我在这些年在大学演讲的时候,会把诗歌、书画和音乐综合起来讲,在讲的过程中也会播放我的音乐作品,但是从现在很多大学的反映来说,我预计我将来的音乐的影响可能会超过诗,因为很多大学生说,好像对我的音乐,虽然很多人很喜欢我的诗,但是好像对我的音乐的兴趣超过诗,所以我估计将来音乐的影响有可能超过诗,另外音乐的受众本身就比诗歌多,因为诗歌的读者有文化上的要求,文字上的要求,但是对音乐的要求门槛就会低,很小的孩子,甚至没有什么文化的老人、小孩他都能够去听懂音乐,有一种很直接的,音乐没有国界,将来的音乐作品是我将来创作中另外一个值得我去付出很大努力的一个事情。
[11:35:55]席慕容说: 
太好了。
[11:37:07]主持人何婷说: 
很多腾讯的网友也在问说,席慕容老师最近都在忙什么,我想告诉大家是她最近出了两本散文集,《蒙文课》和《追寻梦土》。席慕容老师的诗之前也被冠以散文诗这样的一个称号,我不知道二位对诗歌和散文这样两种体裁是怎样看待?
[11:37:20]席慕容说: 
对我来说,写散文比较主动,我想要写这个东西的时候,我如果稍微认真一点,我大概可以写出来,但是我写诗是比较被动的,它有一个东西带找我,不知道它干嘛,它老在那儿跟我捣乱,我就想说把它用我找比较准确的字牵出来,我知道我要写一个什么东西,但是我不清楚。但我把这首诗终于写出来的时候,我才知道,原来我要讲的是这个。所以对我来讲,散文我可以做计划,如果我喜欢这个人,他给我命题,他说你写一个什么,我大概还可以写,就算我再喜欢的朋友,他说我给你出一个题目,你写一首诗吧,那就绝对写不出来。
[11:37:50]主持人何婷说: 
那可能更需要那种情感。
[11:37:57]席慕容说: 
我想不是,也许您说来找你就是情感,可是它一点都不清楚,它就是你心里面的某一种,对不起,我到现在还不会解释,很多人很会解释自己的诗,那是我很佩服的,我不会。所以我的意思是说我的诗写在那儿了,那就是那个,你问我说那是什么,它怎么来的,我只知道,还是我这几年努力想的,那个比较主动,这个比较被动,可是你让我解释怎么写,为什么,我说不清楚。
[11:39:45]主持人何婷说: 
汪老师呢?对于诗歌和散文来说?
[11:40:01]汪国真说: 
总的来说,我写诗更有感觉一些,而且我写诗就我的诗歌创作经历,往往是把这一首诗中最关键的那一句或者是被称为诗眼的那一句先想出来,然后再把它写成整首诗,原来我写过《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写过这样的诗句是“熟悉的地方没有景色”“成功是出色的平凡,你的身影是帆,你的目光是河流”写这些诗的时候我先把这些句子想出来,我想出的是最关键的那两句,把那首诗最关键的两句想出来,我觉得这首诗我一定能写好。 至于散文呢,相对来说没有写诗拿手,我写诗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够写出来,但是散文我要构思一下,要坐下来很静静的去想,然后才能把它写出来,一个是写诗,一个是作曲对我来说相对来讲从创作促进来讲比较快,但是要写散文的话,就要花一些功夫。
[11:40:33]主持人何婷说: 
其实我们看到在去年的5.12大地震之后,大地震之后也涌现了很多的诗歌,好像在那种最困难的时候好像能够彰显诗歌的力量?
[11:41:36]席慕容说: 
其实我觉得诗的包容性很强,一首诗在不同的人的心里可以有不同的解释,在同样一个人的心里,在不同的年龄,又会有不同的解释,比如说我年轻的时候读的诗,读了它所谓的美感,到了年纪大以后再读这首诗才恍然大悟。所以其实常常有人说,有些诗我们是可以重读的,因为重读的时候是我们自己的生活的经验的一个累积,我们就忽然间了解到作者本身的一个意愿。还有时候,一首诗作者也不知道这首诗写出来之后后面也有一个,甚至连作者都无法察觉的东西,其实诗常常是藏在那个所有的诗行的中间才是那个真正的诗,当然有时候是你说出来的你要说的,但是有时候你没有说出来的其实是拿手诗里面真正的精华所在,我不晓得我说得对不对,我没有任何的文学训练,不像汪老师是文学系毕业的,我是画画的专业,但是我觉得,所有的创作其实本身在于说你不能勉强,你不能被别人利用,甚至包括你不能被自己利用。您懂我的意思?其实创作是一件你说大可大,你说小可小,但是你要诚实,诚实就是不要被任何其他的因素来利用,然后来利用这个文学,我认为那是可惜的。
[11:44:04]主持人何婷说: 
汪国真老师对地震时期涌出的诗歌有没有印象?
[11:44:27]汪国真说: 
好像当时地震有一首诗流传得比较广叫做《孩子握住妈妈的手》。当时地震的诗我也写了一些,因为当时有些报刊也约稿,实际上当时这一段时间写诗是很少的,当然地震也是有感而发,包括也有约稿,地震就表现出了人们对诗歌的热情,我觉得这种热情实际上是始终存在的,我觉得我们中国人热爱诗歌的传统是很远的,而且对于诗歌的感情是很深厚的。我觉得现在对于诗坛来讲好象有点被边缘化的感觉,我觉得它可能跟诗歌创作本身还是有一定的关联,诗歌创作有些状态不是很好,我曾经打过一个比方,就是现在在诗坛在某种程度上存在一种什么现象呢?就是好像如果是一个舞台的话,就是观众已经走很多了,甚至快走光了,但是演员还在台上装腔作势,这种状态给人感觉很无聊,而且也很不好。 所以我就觉得,诗歌,特别是诗坛应该能够唤起更多的读者的参与,激发起更多读者的热情,因为我也跟很多年轻的诗歌创作者有过接触,他们也就是在这个问题上表现得很困惑,就觉得,很多诗他们不喜欢,有些诗他们也看不懂,包括有些是莫名其妙的,所以他们可能包括对于一些诗人写的诗他们在网上进行抨击什么的,这种现象就表达了他们的一种思想感情甚至是愤怒。 所以我觉得,这些问题它实际上应该是引起诗坛的反思的。
[11:46:54]席慕容说: 
对不起,我可以补充,其实您刚才问的问题我走差了,我常常会跑野马跑掉了,其实您说地震的时候那个诗的包容性很强,所以诗的安慰力量也很大,所以我觉得,在地震的时候,你其实是把人本身的恐惧、伤痛、你用几句话说出来,但是那几句话是你个人的伤痛,个人的感觉,但是因为在这样的一个灾难的现场的时候,那几句话刚好就是很贴近另外的人的心里,所以很对不起,我刚刚说着说着就跑走了,我也觉得,人类共同的一种处境,在那个时候,你可能用演讲稿或者是用,其实小说也是一样,能够很直接的进去的,散文也是一样,其实文学这个东西,我们常常有的时候觉得文学好像没有一个什么立刻的用处,可是文学不是只是诗歌而已,那几个字也是文学,不要把它一定说是诗歌,但是因为我们太急迫了,太伤心了,我们心里面出来的东西,我们就用那几个字把我们的心说出来的时候别人会那么的感动的原因,其实是文学上的作用。就是它其实叫你面对真实的人生,你怎么去面对,而这个“面对”其实是文学的一个很大的功用,我想是这个意思。
[11:47:02]主持人何婷说: 
我们都知道今年的3月26号是著名诗人海子逝世20周年纪念日,我当时也去北大实际讲堂参加了那样的纪念活动,很想知道两位老师对海子这个诗人是怎么看待和评价的?
[11:47:13]席慕容说: 
很对不起,我读得不多,所以要请汪国真老师说一下。
[11:47:32]汪国真说: 
就我个人来讲,我觉得她是一个比较有个性的诗人,我读过她的一些作品,总的来说,我认为她是一个有个性的人,因为我跟他的诗歌的追求风格是不一样的,研究的话,比较缺乏对于他的研究,只是读过他的诗歌有印象,只是觉得他的诗歌有他自己的特点和个性。我在这方面的知识很缺乏。
[11:51:26]主持人何婷说: 
我们知道席慕容老师购买的第一本诗集是余光中老师的《蓝色的羽毛》我想问一下,在你们的整个创作过程中对你们影响很大的老师有吗?
[11:52:25]席慕容说: 
我想我启蒙的是我初中三年级的时候,我的国文老师让我去读古诗十九首,那个时候让有我一种很强烈的触动,每个字我都认得,诗句都很简单,可是那里面把那个离乱的感觉都说出来了,我那个时候虽然年纪只有十几岁,可是也是一个在离乱的生活里面,虽然父母保护得很好,我有一个很甜蜜的童年,但是不表示孩子的心完全不知道外面的那种艰困跟危险,所以我读古诗十九首的时候,我觉得那是我的启蒙老师,那么少的字,那么简单的句子,可是里面有那么强的撞击。所以我觉得我的启蒙老师是古诗十九首。
[11:52:32]汪国真说: 
对我来说,我受古诗词的影响比较大,唐诗宋词,因为我接触古诗词比较早,比较小的时候家里面就让我背诵一些简单的古诗词,当然后来也解除了一些外国诗人写的诗,后来我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我说从普希金那里学到了抒情,从迪金森那里学到了凝练,从李商隐那里写到的警策,从李清照那里学到了清丽。总的来说我受古诗词的影响更大一些,所以我对古诗词有一个情结,我觉得我能在诗坛脱颖而出,我的诗歌能够被这么多的读者接受,而且我的诗集盗版不断,从我1990年出版第一本诗集到2008年这个诗集连续盗版了19年,盗版有几十种版本,我自己感觉,这些诗受古典诗词的影响是非常大,所以对古诗词我有一个情结,也就促使当我后来学习音乐之后我给古诗词谱曲。
[11:52:47]主持人何婷说: 
有这么一个渊源在里面。聊到这里,我们不妨念一位腾讯网友的留言,汪国真的诗伴我走过了90年代初那一段日光,他的诗让我复活了曾经的女友也就是现在老婆的芳心。 今天二位来到这里,有一个话题是不得不谈的,因为二位都写了很多的爱情诗,不知道经历了这么多的年岁之后,二位是如何理解爱情的?
[11:52:57]席慕容说: 
爱情它是不能理解的,它是自己发生的,爱情是生命里面自然发生的,你不能把它从一二三四五,或者是哪个时间可以爱,哪个时间不可爱爱,所以我没有办法说,我觉得那是生命里面萌发的一种渴望,当你想要爱上一个人的时候你会觉得你是很谦卑的,而且我也觉得,爱情本身没有说规定你几岁才可以开始,我觉得这个社会的一种规范好像,我没有办法做任何的所谓的指导性的言论,我只是觉得,其实爱情是不讲道理的,它来它就来了,我没有办法去分析或者是去解析,但是它对每一个生命的撞击其实都是好的,所以其实人本身的那种感觉,尤其是在年轻的时候,因为生命刚开始萌芽,很敏锐的时候,也许那种感觉特别强烈,我在30多岁的时候别人问我,我无法回答,可是我到现在60多岁了,我会觉得说,其实这个感觉是你一直都会在你的生命里面的,但是有些很奇怪,到了年龄,好像他就觉得,这个时候应该切断了,或者是这个时候应该没有了,或者是这个时候应该消失了,我不知道别人是怎么活的,对我来讲,我觉得感情这个里面,譬如说就算我现在写关于我自己原乡的诗,我也觉得那里面有一个很强烈的激情在,那个激情本身,其实是生命里渴望知道,渴望去把自己的感情奉献出来。所以对于我自己的生命来讲,它是一直都在的。
[11:53:04]主持人何婷说: 
可能这就是一种很本真的理解,对爱情。
[11:53:15]席慕容说: 
我不知道别人怎么想,但是我自己是觉得它是一直都在的。
[11:55:56]主持人何婷说: 
谢谢。汪老师呢?
[11:56:04]汪国真说: 
如果说对爱情的理解和态度,我觉得我有一首歌实际上在一定程度上就回答了这个问题,这首歌是只要彼此爱过一次,如果彼此不会相逢,也许心绪永远不会沉重,如果真的失之交臂,恐怕一生也不得轻松,一个眼神便足以在心海略过巨风,在品级的土地上更深的懂得风景,一次远行便足以憔悴了一颗类若的心,每望求瑞微蓝,只要彼此爱过一次就是无憾的人生”。
[11:56:11]主持人何婷说: 
这也是我非常喜欢的一首诗。刚才那个网友说他用您的诗俘获了现在自己太太的芳心,想问一下汪老师有没有给自己心爱的女孩子写过诗?
[11:56:18]汪国真说: 
写过,另外他举的这些是很正面例子了,两个人通过我的诗最后结成姻缘了,但是我还听别人亲口告诉我另外一件事情,是相反的例子,我认识《河南日报》的一个记者,他给我讲过这样一件事情,他说他当时很喜欢一个女孩,他说怎么表述呢?他觉得我有一首诗很能把他当时的心境表述出来。于是他把这首诗抄了一遍,但是落款是写的自己的名字,然后就送给这个女孩,这个女孩看到这首诗之后就跟他火了,因为这个女孩子对我的诗的熟悉程度超过他,他一看就知道这个作者是谁,而且知道不是他写的,而且知道这是汪国真的诗。后来这个女孩就说你拿汪国真的诗骗我,你根本就不真诚,结果他就搞吹了两个人。反正正面的反面的例子都有,我在很多场合碰到一些现在30多岁,40多岁的人就会告诉我说,当年是通过我的诗跟他的爱人结合到一起的,这样的事情还是蛮多的。
[11:56:24]席慕容说: 
很有意思。
[11:56:35]主持人何婷说: 
有网友说像席慕容老师的诗像开花的树等等可能都会说不是特别圆满的诗,两个人终成眷属的那种,是不是席慕容老师年轻的时候也有类似的很忧伤的爱情经历?
[11:57:42]席慕容说: 
我觉得很多东西在文学上如果你对号入座的话,其实是蛮可惜的。我觉得其实很多事情,诚实是一个文学创作者必要的,他对一些感觉诚实,但是这个感觉要经过一个文学的手法,而不是写日记或者是怎么样,所以我觉得说,其实要回答这个问题也很容易,或者是,或者不是,但是我觉得蛮可惜的,我觉得当然每个人或者是一个人可能会有这样的感觉,但是我的感觉是说,一首诗本身一定是我的生命现场所受到的触动,它是真的,但是真的是谁的真的,在这里好象不用回答。
[11:57:50]主持人何婷说: 
我看到您写到过好象有人打电话到您家,就直称您的先生是席先生,有这样的事情吗?
[11:57:56]席慕容说: 
很早了。
[11:58:42]主持人何婷说: 
我知道您的先生是一个物理博士,您的名气肯定会大过于他,他会有家人名妻而苦恼过吗?可能很多人更多的知道的是席慕容。
[11:58:54]席慕容说: 
我知道,可是我的先生在物理学界里面,他是光学的教授,他指导博士生,我们在大陆叫激光,他自己是制作的不靠任何外力制作激光的,所以我的先生是很有自信的一位物理学者,而且他本身也很喜欢文学跟艺术,他自己的姐姐也是一个很有名的画家,所以他说的一句话很好,他说“有人不小心名气大了,那也不是他的罪过”,所以我自己很幸运有这么一个胸怀很博大,而且很有自信的丈夫,所以在这里,我们家没有什么这样的问题。
[11:59:01]主持人何婷说: 
他会是你的诗的第一个阅读者吗?
[11:59:09]席慕容说: 
有时候是,有时候不一定是。有时候是,有时候不是。
[12:00:32]主持人何婷说: 
可能相对席慕容老师来说,汪国真老师的诗可能是更催人奋进的,这是您本身的人生态度吗?
[12:00:44]汪国真说: 
我觉得我的诗基本上是把我的追求、向往和理想写出来了,因为我的很多诗实际上是自己对人生的一种思索或者是一种态度。比如说我写的“山高路远”,头两句是“呼喊是爆发的沉默,沉默是无声的召唤”,实际上是写出了自己的一种追求,一种境界,当然结尾那两句“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更是一种对事业,对生活的一种态度,一种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实际上我的诗是用来激励自己的或者是自己对生活的感悟或者是思索,我想我的诗之所以有这么多读者,可能就是当年激励自己的诗或者是当年回答自己的一些困惑的诗可能很多读者面临同样的问题,所以这样他就有同感。我就觉得记得很清楚,很多年前上还有一个报纸叫上海文汇读书周报,曾经有一个栏目叫“一句话书评”,有一个读者写的“一句话书评我印象很深,他的评语是这样写,与其说是读诗不如说是读自己的心声”。
[12:00:53]主持人何婷说: 
您的诗也是收录到小学和中学的课本里,当您的孩子遇到挫折和困难的时候他会读你的诗来激励自己吗?
[12:02:14]汪国真说: 
我想他有这么一个爸爸,他有困惑就直接跟我交流就好了。但是比较有意思的时候,他无论在上小学或者是中学的时候,当他填表的时候他后来告诉我说,他的小学老师和中学老师都曾经问同一个问题,他问的比较婉转,他不是说直接问你爸爸是不是写诗的汪国真,老师一般是这样问,“你爸爸是做什么工作的?”先问这个,他比如说是做什么的,然后就问是不是写诗的汪国真。
[12:07:17]主持人何婷说: 
不敢相信学生家长就是您了,刚才也提到了席慕容老师带来了他的最新的两本散文集《蒙文课》和《追寻梦土》,这两本书都是关于您的家乡的内蒙古的形容,您说对家乡的感动可以用出新来形容。
[12:07:24]席慕容说: 
我说话常常说了半天不能把主题说出来,但是我的意思是说,我是没有故乡的人,因为我们这一代的人是出生在,什么叫故乡?故乡就是父母生在那里,或者是好几代的祖先也生在那里,然后你也在那里生了,你9岁走开或者是19岁走开或者是29岁走开都没有关系,你就拥有一个故乡的所有权了,但是故乡除了是一个空间,它还需要时间,对我来说我有一个出生地,可是那个出生地和我的父母和我的祖先都没有关联,我就匆匆忙忙的跟我的父母跟着走,我这一代里有很多人跟我一样,都是来不及给自己准备一个故乡的人,可是问题是,我们的好处是什么呢? 好处是说能收留我们,养育我们的土地都是我们感谢的家乡,所以我有很多家乡,香港是我童年的家乡,比利时是我的青春的家乡,因为我在那里遇见了我的丈夫,然后结了婚然后回来,台湾是我成长的家乡,但是我缺一个故乡,我只有跑到我父亲、母亲的故乡里面去追寻我血脉里的原乡,所以我说原乡书写的意思我应该很知足了,这么过就好了,可是我心里老有一个东西让我有一种渴望,好像一个小小的火种,这么多年就在那里面藏着,我是在1989年那一年才被允许去看过从来没有见过的原乡,我血脉里的原乡,不被允许的原因是我在公立学校教油画,我是专任教授,在1989年8月1号之前是不准许到大陆来的,我可以全世界走,我就是不能到大陆来,可是1989年8月1号解禁了,我8月20几号就在我父亲的草原上就往我母亲的家乡走了,所以对我来说,然后一来再来,我想我的身体里面有一个那个“初心”,是我自己都难以控制的我的渴望,我想我的初心大概是这个意思,我要在一个时间和空间里找到我自己原本应该有的位置,即使是这么多好的家乡,温暖的家乡,我还是一个插枝存活的人,所以我要找到我自己的位置在哪里。我必须要站在蒙古高原上,我觉得那个土地不得了,那个土地它有一种吸引,它有一种呼唤,你到了那里就踏实了。
[12:07:33]主持人何婷说: 
谢谢,席慕容老师在谈到她的家乡的时候滔滔不绝,就像三年之前我在大学校园里聆听她的演讲,她没有过多的谈到诗歌或者是创作,在那个时候,她念了一首旁听生,然后在演讲的时候哽咽了,我也非常能够理解你的情怀,很想知道在离开那么久第一次回到原乡的时候。
[12:07:40]席慕容说: 
不是离开,而是那么久都不知道自己的血脉来处,在89年第一次踏上那片土地的时候有没有那种惶恐和不安?
[12:09:40]席慕容说: 
没有。有人问我你记不记得,我说这辈子从来没有忘的,我们坐飞机到张家口然后往张北走,然后就上坝,我们要走一段坡再走一段平,等我到我终于看到我自己的蒙古高原的时候,那个草原刚好是8月底草原最好的时候,那个起伏的丘陵,我在车子里,我的反应就是一直在“哎呀、哎呀”这样的叫,我的意思是我从来没有来过,我怎么觉得我来过,我也说不出来,隔了很久以后我才跟我的朋友说,我那个时候,我知道为什么惊讶跟喜悦跟一种撞击的原因是我后来发现我走在我自己的梦里,我相信我自己的梦里见过或者是我身体里的那个我一定见过,那么亲切,一个全新的土地对我来讲是那么亲切,所以我用一句话解释就是说“我在那一刻我发现我走在我自己的梦里”。
[12:11:20]主持人何婷说: 
汪国真老师也说过像《故乡的雨》这样的脍炙人口的诗歌,作为您来说,故乡至于一个人的意义是什么?你有没有像席慕容老师这样对于故乡的情感和对故乡的触动?
[12:11:28]汪国真说: 
因为我的祖籍是福建厦门,但是我确实在北京出生,北京成长,厦门对我来说是一个故乡,我曾经写过这样一首诗,后来我还把它给谱了曲了,这首诗就叫《小城》,这首诗的大意是这样的“小城在梦里,小城是故乡,小城的石径弯弯,小城的巷子长长,小城没有烟囱”,是对于一个小城的描绘,那个小城是一个很美的感觉。当我回去,虽然我没有在那儿生长,因为我的很多上一辈人都是在那儿成长的,他仍然对我有一种很亲切的感觉,每次回到故乡都有一种很亲切,让我有一种不是那种好像很陌生的感觉,而且厦门是一个美丽的城市,所以我的这种感觉实际上围绕着厦门我写过诗也写过歌。
[12:11:34]主持人何婷说: 
非常好,对故乡的这种依恋。我想谈到内蒙古高原可能就想到游牧文化,我想知道席慕容老师怎么看待中原文化,游牧文化最大的魅力在哪里?
[12:11:46]席慕容说: 
我不能用一句话跟你说,所以我才写了这本《蒙文课》。我不是故意跟你捣乱,我这么认真的写了这么多,就是因为我说不清楚,如果我用一句话来这里说的时候我对不起这个游牧文化,所以我没有办法回答你。
[12:12:32]主持人何婷说: 
汪国真老师怎么看待游牧文化和中原文化的差异?
[12:13:03]汪国真说: 
我觉得中原文化跟游牧文化的差异历史上就有,当然游牧文化对我来说,不像对中原文化那么熟悉,所以你要让我对它这种差异,我感觉可能是游牧文化比较自由,更感性,要让我评价这个中原文化,可能就是相对游牧文化它的传统的积淀更深更长远,它可能没有游牧文化那么自由,那么更原生态,我的感觉是这样的。
[12:14:02]主持人何婷说: 
席慕容老师最新的新书《蒙文课》的开篇就注明了这本书是要献给自己的父母和他们漂泊的一生,很想知道您还有您的父辈对于故土的感情有什么不同?以及您的子女他们对内蒙古高原他们有什么样的感觉?
[12:14:49]席慕容说: 
您给我一个很艰难的问题就是说,您让我在这么短的时间里,我觉得我很奇怪,我想要说的意思,当然您是有一个想要让听众或者是网友能够了解的,我可不可以请求您的原谅,就是说,我来努力吧,我自己所处的是一个大时代,那个大时代的动荡是我们心里面,我到这么大年龄才知道,我父母在这个时代里所受到的种种的煎熬,种种的波折,种种的挫折,尤其是以游牧文化相对于农耕文化来讲,或者用蒙古文化相对于汉文化来讲,这个里面有些东西是一种价值观的不同,但是在当年,从来在汉文化里面对游牧文化的价值观从来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所以我想要说的意思是说,我最近不是爱因斯坦的100年的出来,我对这个完全不了解,可是我从里面看大家很多报道,忽然有一个东西我觉得也许可以在这里解释,就是说有科学家意思是说,这个地球上如果有所谓的正宇宙就会有一个所谓的反宇宙,正宇宙跟正宇宙人里面的原则刚好跟反宇宙里面的那些原则相反,然后他们相撞的时候就会消失,可是会发出能量,好像物理上面是这样的,比如说带正子的跟带负子的撞在一起最后就变成光。 我的感觉是说,也许请物理学者原谅,我觉得这个可以拿来解释就是说,农耕文化认为它是正宇宙,游牧文化也认为它是那个正宇宙,学者是这样说的,当你说这个正宇宙的人都认为自己是正宇宙的人,他会认为另外一个宇宙是反宇宙,但是有没有想过,反宇宙上的那个人也认为自己是正宇宙,而别人是反宇宙,那这两个东西一相撞的时候,我反而希望是什么?把偏见全部消失了,然后发出的能量就是互相了解的一个能量。所以也许我用这样的一个能量来解释我们几千年来农耕文化跟游牧文化之间的这个感觉吧。 但是可以不回答其他的问题吗?
[12:16:15]主持人何婷说: 
可以。如果网友想了解更多也可以关注席慕容老师的书。
[12:16:24]席慕容说: 
我好像在打书,但是事实上我说的意思是《追寻梦土》是我刚刚没回来跟刚刚回来的时候写的自己的感触,《蒙文课》是我这几年自己对游牧文化的一个探寻,我为什么在这里这样解释说请你们读它的原因就是,我其实觉得封面上说的是席慕容说的,其实这个席慕容只是一个代名词,我在自己的原乡大地上走了20年,我越走越觉得,我觉得我的族人包括我的1亿的阿尔泰语系民族的这些人他们所想的跟他们所渴望其实是跟我都一样,所以我的感觉是席慕容:这三个字只是一个代名词,我不过刚好有时间,刚好有机会能够回来,刚好有这个幸运能够有这么多教导我的人在路上一直带我,一直让我从书本里得到一些东西,从大自然里得到一些东西,我的族人、学者也好,牧民也好,都是很有智慧的长者,我刚好有这个集运,我想说席慕容这三个字只是代名词,我觉得所有的阿尔泰语系文化里面的人对自己的文化的追求跟向往跟希望,别人不要产生误解或者是希望别人的了解,其实我觉得,也许都跟我一样。
[12:16:44]主持人何婷说: 
最后想问一下二位最近有没有什么写作计划?我看过一个访谈席慕容老师说80岁也会创作散文诗?
[12:17:24]席慕容说: 
我想要说的是,我是写给我自己原乡的情诗,80岁写情诗的我热情还在了,我觉得我现在所有的热情全部都在求知欲上,我渴望知道在我所受的汉文化里面从来没有给过我一个正确的资讯、知识跟价值的认识,所以我的热情全部放在这里了。
[12:17:50]主持人何婷说: 
谢谢,汪老师呢?
[12:17:57]汪国真说: 
我这几年,我想如果说创作计划的话,因为我刚才讲过了,我把中国的古诗词已经谱了400首曲,实际上我想在未来的这几年我想主要的工作是把它制作起来,我的主要的这几年的重心都是在这儿,而且我谱的曲是这个选择是小学生课本80首,中学生课本大概是我选的那一年的课本是86首,还有一些我认为值得向读者推荐的古诗词,加起来是400首左右。 另外,我记得我说到故乡的时候,我想起来了,是因为我把它谱了曲了,我在心里边把它哼了一遍。
[12:20:40]主持人何婷说: 
您能现场哼出来吗?
[12:21:02]汪国真说: 
这个旋律是这样的,“小城在梦里,小城是故乡,小城的石井弯弯,小城的巷子长长,小城没有烟囱常常的叹息,小城没有汹涌的波浪,小城是一位绣花女,小城是一位卖鱼郎。”
[12:21:10]主持人何婷说: 
既然今天二位诗人都非常难得的来到我们的节目,网友非常想听到二位朗诵自己的诗歌,可以吗?
[12:21:16]席慕容说: 
不大容易,可以原谅我吗?因为我想要说,我这次其实是要去内蒙古阿拉善,我原先的计划只是从北京路过,但是我有一位非常严厉的责任编辑张雅丽小姐就把我绑票绑到这儿了,可不可以原谅我,我今天不朗诵。
[12:21:22]主持人何婷说: 
汪国真老师可以吗?
[12:21:29]汪国真说: 
好的。就朗诵一下我的一首诗叫《热爱生命》,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我不去想能否赢得爱情,既然钟情于玫瑰便勇敢的吐露真诚,我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既然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只要热爱生命,一切都在意料中。 谢谢!
[12:21:36]主持人何婷说: 
非常感谢,感谢二位的到来,我们也非常感谢这个时代有这样用心体悟生活的诗人,感谢他们把青春和年华谱成清丽的诗篇,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诗歌不会老去,青春也永远不会老去,感谢各位网友收看今天的节目,我们下一次再会!
[12:21:45]席慕容说: 
谢谢!
[12:21:51]汪国真说: 
谢谢!

2009年5月12日 星期二

the boat that rocked 初印象


電影宣傳片:http://www.youtube.com/watch?v=sb0LX7BrbBQ&feature=related 
   
  the boat that rocked 
  如果有機會我願意和戀人挑個閒暇的午後在電影院裡重新再看一遍,為此我會更珍惜愛她的機會 
   
  一艘破舊而又浪漫的船,一群來自天南海北的DJ,漂浮在廣闊無垠的北海,沒有束縛,隨波逐流,逍遙而又放蕩不羈,通過radio和音樂播撒他們簡單而快樂的生活理念 
  心情好的時候能看見地平線上的太陽,或者夜晚船的燈光讓他像在海上飄移的城堡, 
  沮喪的時候就被夜幕與海水包圍 
   
  我愛電影里那些細節, 
  每一個聽眾的小片段里都不乏浪漫的瞬間, 
  一葉扁舟,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一段青澀的邂逅,過電似的愛情 
  一場開頭歡喜,結局慘澹的婚禮,17個小時以後結束 
  一場兩傷卻無損與友誼的對決 
  喜歡載著新娘的汽艇在顛簸的海浪里駛來,她的婚紗與長髮在海風里飄蕩,緩緩招手的感覺 
   
  radio rock有生命力的存在著,他凝聚著那裡每一個成員的人生經歷. 
  從夏天到聖誕,他們分享自己生活的喜怒哀樂,悲歡離愁,以及對音樂的愛與執著. 
  音樂是載體,發散著DJ們對生活的熱愛,作為有情感的人真切的活著 
   
  一個好消息,一個壞消息,船的馬達報銷了 
  最後播音的時候,我不知道他是不是故意誤報了航船的座標,因為爲了radio rock的精神,永遠不會向權威屈服,即使搜救隊找不到他們. 
  他們是樂觀積極的,愛生活,所以取而代之與船共沉,他們要奮力掙扎,奮力活下去 
   
  人說世間最遠的距離是,在彼此身邊卻從未知曉,影片中的這對父與子仿佛是這種緣份極淺的宿命, 
  世上就有這種父親,從未意識到自己父親的責任,只一心陷入自己的事業,即使有那麼個機會傾露心聲也會被不碰巧的打斷, 
  Bob的心里只有音樂,他是可以為音樂與船共沉的,他寧願抱著唱片箱固執的坐在浸滿海水的船艙底,可是面對不顧自身安危來救他的兒子,在水里,想說什麽卻無法開口, 
  命運只給他一個抉擇的機會,沒有語言,抱著箱子,只有在堅守或放棄里選選一項,那種心頭的苦悶又豈是能夠一言道盡的,也許正是生死之際,Bob終於知道自己該放棄一回 
   
  "we can hear you " 
  看到那一刻的時候淚水幾欲奪眶而出, 
  人一輩子,真正能聽到自己聲音的又有幾人,這其中又有幾人肯願意值得為你揚帆起航,天涯海角的搜尋你的存在... 
   
  生活本夠詼諧也夠苦澀,所以寧願接受大團圓的結局, 
  看一張張唱片隨著船沉入海底,像浏览一場絕美的coverflow... 
  其實有多少寄託著人感情的音樂存在過,又有多少能留至今日,唱片的結局我想大抵如此吧,世上有誰為逝去的音樂立過墓碑,至少有這樣一部電影是值得的

2009年3月7日 星期六

懷念我的動漫時代--叁•軒轅劍叁之賽特

"就这样,我踏上了寻找战争不败之法的道路……说不定哪天,我就会成为灭亡某个国家的幕后黑手……说不定哪天,我就会被狂热的爱国者杀死……横尸在某处……呵呵,家庭啊……婚姻啊……幸福啊……爱情啊……都离我好远呢……"
對於任何一個十幾到二十幾歲的熱血男孩來說,旅行是尋找自我的旅途那是一個充滿矛盾與困擾的年齡,分裂成長的過程,心中對于真理的追求,在旅途中對人對事的思考,是旅行,也是歷練,更是對自我的認知.
賽特與昆侖鏡轉世有千絲萬縷的聯繫,因此他有著時空穿梭的特異能力,可是在故事初期他并不能控制那種力量,即使回到了過去也無法挽回莉蓮的生命,他對自己琢磨不定,他也因為自己這巨大的潛在力量得到撒旦大魔王的賞識,力量本沒有對錯之分,只在於使用的人如何駕馭一個人對潛能認識,掌握和利用的過程,正是他是對真正自我的認同,也是對自己命運的認識與掌握
沒有一個年輕人不犯錯誤,貴在浪子回頭當迷失了信念,遺忘了自己真正準找的目標,就被只會被人生驅使,被日復一日重複的生活麻醉,沉醉與,渾渾噩噩的日子,如夢亦如電慧彥是賽特的恩師,以身踐行著王道的精神.恩師,痛苦懺悔,迷津途返
自己的運不需要別人來決定,不是受操縱的命運

傳奇我的目標是戰爭的不敗之法,於是"去吧,到雲和山的彼端!"道?什麽是道?旅行那是眼前的路,這就是道,旅行著是領悟與踐行大道雲和山的彼端有什麽,我們誰也不知道,那是個遙遠而神秘的未來,是一段旅程的終點同樣也是一個新旅程的開始

賽特有著异於常人的經歷,整個軒轅劍叁的故事,橫跨歐亞大陸的旅行,展現出史詩一般的畫卷,賽特他經歷過中世紀黑暗的歐洲,沙漠中廣闊的阿拉伯帝國,絲綢之路,西域天山,日漸凋敝的盛世大唐賽特以自己敏銳的雙眼觀察著這個世界,思考著,批判著,那些偽善的宗教,政權爭奪,與無所謂正義與邪惡的征戰廝殺,
軒轅劍是一個名字,一柄長劍,詩仙李白謂之軒轅劍,於是那就是軒轅劍,那一個名字喚回了賽特四處漂泊的靈魂
















賽特同學一路上都不缺紅顏知己相伴,除去在法蘭克時對莉蓮的單相思,剩下的都是女人主動追求他的,從阿拉伯女海盜頭子薔達苦苦追了十多年終於有了結果,到煉妖壺里妮可與精靈卡瑪的爭風吃醋,再到來大唐后漢家姑娘王思月的月下吟詩,芳心暗許

可是愛情上賽特是忠貞的,一心一意只對一個人好,那也許是從對莉蓮的苦苦單相思中漸漸培養出的愛情方式吧,

薔達是拯救賽特感情生活的天使,不然賽特的心會永遠隨著莉蓮一同埋葬在移動島的墳墓里,
薔達的出現使賽特學會從記憶里走出去面對現實中的愛情,即使這種愛情仍然是淡淡的,慢熱的.
賽特自己說過薔達是和莉蓮完全相反的類型,外表剛強,內心溫柔,她能夠溫柔而忠誠的陪伴自己的愛人,也有著同阿拉伯海盜的作風,用自己的實力挽圖留住自己的夫君,可是薔達對賽特的愛卻是一直受到無意的傷害或者無回報的等待的,她對賽特的愛首先在同賽特對單相思對象的回憶里出局,之後在賽特對遙遠東方尋找真理的堅定信念里出局,她最終沒攔住賽特遠去,可是被自己心愛的男人擊倒了,如同碎了一地的玻璃墻,女人,果真如同張愛玲所說即使高傲,當愛上一個人可以變得很低很低 。

妮可,她不是女人,是女魔將,妮可與賽特的愛情是前世之情,所以今世能再結一段緣,可是她的心靈被伏羲玉琴洗滌的剔透如玉,所以她愛薩特如同嬰兒對喜愛事物的占有,也許她自己也不知道愛情究竟該是什麽滋味.
無論如何,妮可都會是賽特最好的夥伴,一路走來,打打鬧鬧,感情也許升華到無需去考慮是不是愛情這般重要,賽特的旅途是孤獨的,多虧有妮可這個紅顏知己陪伴,所以當薔達辭世,賽特再次孤單一人時,最先想到的應該還是妮可,於是他們又有了一世的緣分,只是當賽特已年過中旬,再見小女孩模樣的妮可,必然百感交集,妮可永遠都像個孩子單純,乾淨.

卡瑪愛賽特,出於賽特與她曾經戀人的神似,於是卡瑪在賽特身上寄托著對亡故戀人的思念,卡瑪是不死的精靈,她一生中愛過很多人,可是人有生老病死,無論每段感情的結局,卡瑪最後只能看著自己的愛人離去,她的愛情終究帶給自己無盡的傷痛,愛情這個問題已思考了太久,看得透了,所以同妮可,同賽特,卡瑪更像在玩愛情遊戲,在古墓的孤獨生活相比,不如同賽特一道旅行,遊戲人間。
她與薔達是靈魂的雙生夥伴,於是她選擇了放棄愛情,去守護一個可以獲得凡間愛情的女人.自己是一個精靈,相對的她決定做的是對兩個相愛之人的成全,讓薔達獲得幸福,陪著愛人變老,死去.守護著薔達,卡瑪就好像自己也可以如同一個凡間女子一樣愛一場.

王思月對賽特的愛更近似與初戀少女的一見鍾情,初涉感情生活的新奇與刺激,(在妖魔猖獗的古墓英雄救美下頓生的愛情..也許真的很刺激..-_-)可是情竇初開的富家少女也許還無法理解一個有著橫跨歐亞經歷浪子的內心,然而賽特卻一定知道自己不會是能夠給這個女孩幸福的人,機緣巧合中她對他的愛救了她自己的性命,賽特能做的,做的最好的事情應當是給她找一個好歸宿,以此告慰少女不幸逝去的雙親.在王思月的記憶里,最後賽特是死了,自己被他臨終托付給大俠張客,她目送了自己初戀的這個男人離世,算是給這段緣分畫上了結局,愛情也許成了一段難以忘懷的記憶.

懷念我的動漫時代--貳•蜂蜜與四葉草 原田理花



原田理花(はらだ りか) 

(声优:大原沙耶香;台湾CV:陶敏娴)  

蜂蜜与四叶草中的角色。

旧姓:江上,和花本修司以及丈夫原田是大学时代的好友,和修斯之间有暧昧情愫。原田设计的经营者。在丈夫死去后独自的扛下夫妻俩的梦想工作室,每天忙到隐疾发作。 因自己的过错使丈夫死于车祸而后悔、自己很自责。怕伤害到关心自己的真山巧,故意和他保持距离。


想到原田理花以及與之相關的事情,似乎成為一種氣質,一種特殊的美感,比如在皎潔清冷月色下清瘦的背影,一個哼著老歌月亮河,帶著淡淡憂傷,柔弱卻堅強的女子,乳白的月色下的河,月亮在河水中的粼粼倒影仿佛把河岸的我們連向一個遙遠的彼岸,抑或是嚴寒冬日北海道荒蕪的大地,灰白的天空,仿佛通向世界盡頭的沿海公路,那個燒成灰燼的故鄉老房子,兩株枯木下埋葬愛犬小白的小土丘。


理花原本姓江上,在大學時代,就被稱為北海道札幌來的畫技奇高的女孩,同學心目中高處不勝寒的雪國女王.
她最終會和原田在一起,同原田的為人不無關係,因為原田是感染能力極強的人,他散髮著自己的光芒影響著周圍的人,仿佛太陽系的中心,

花本說過,他和理花都是被原田撿回來的,理花那個在原田懷裡熟睡的樣子,像被撿來的四足踏雪的流浪小貓.美麗,脆弱,如同純凈的水晶,又有些稚拙而且迷迷糊糊的。

人越是如此越是容易受到傷害,轉而封閉自己,理花心裡患了只有愛才能治的病,因為原田的"光芒"照亮了理花內心的陰影,融化了她隔離外界的冰雪,才讓理花與這個現世接觸了,因此她愿意和原田在一起,她被原田保護著,因此能夠放心的接觸者外界的世界,感知著,世界對她才有了別樣的意義,於是她能夠實實在在的活著,所以她離不開原田。

曾經是幸福的小兩口,短暫的幸福,他們有屬於他們兩個人的夢想,并為夢想成為現實努力著,


一個雪片紛飛的夜晚,理花的人生從此斷裂了,車禍奪走了愛人原田君的生命,而駕車的恰恰是自己,車禍也給理花留下一身傷痛,她的心和她的身體一樣.那時的理花也許沒有求生慾望或者說沒有了原田她也沒有了求生的能力,如果不是司機把她拉出來,也一同燒死了,也許她寧願自己就這么死了吧。

即使活著,也希望自己還活著只是場夢,從車禍那天開始就是一場夢,等待著夢醒的一天,分不清夢與現實,只有在夢里才能見到亡故的愛人,只有在醒來時看見真山關切的面龐,才感覺到夢變得如此真實.

真山的出現對理花意味著什麽?應當是感激還是悲痛,因為現實里看到原田的影子,可同時也勾起自己心痛的回憶,真山是一個和原田有些許神似的人,而且他深愛著理花,花本也說過,他是個會顧及傷口巧妙避開的人.
其實理花是幸運的,她的人生能夠因為原田或者真山的出現得到救贖,只是自己有沒有勇氣做出選擇,走出心裡的陰影,
理花是不是愛真山,這很難下結論,不清楚,因為她不愿意被人察覺她對真山到底是什麽感情,這在動畫中表現的很真實,就是曖昧而琢磨不透的.只是生活里漸漸的已經發現難以離開真山,比如在西班牙的sos,真山會出現在每一個她需要的時候.

fin 閒話,想不出現實里如果真存在理花這么一個人,選擇和她保持什麽樣的關係合適,因為似乎無論什麽關係,都會在心頭為她平添一分憂愁,在動畫里邂逅過這樣一個女子也算是值得的事情了. ^_^

懷念我的動漫時代--壹•封神演義之黃飛虎

















在讀藤崎龍版封神之前,因為以前一直接觸的都是少女漫畫比較多,看慣了九頭身,撲克臉的美型帥哥,此時再看到封神演義中黃飛虎這個完全顛覆性的角色:滿臉鬍渣的大叔,確實有些驚嘆,漫畫里的男性角色可以這樣,


於是愿意提起這個角色的現實意義,因為我覺得大眾應當引起對於一個理想男性形象以及男性美評價標準的思考,特別是當這個中性美橫行的"男色"時代,春哥,快男之類的選秀出來的都是諸如豆芽菜,娘娘腔一把的時候.
黃飛虎大叔這個角色的存在難能可貴,所以即便是被埋沒在漫畫歷史的塵埃里,也覺得有必要要拿出來說一說.


星墜
他是一位悲劇性的角色,封神中黃飛虎的命運如同一場耀眼星辰的墜落
原本身高爵位,天子紂王的師父,有完整美滿的家庭,賢惠美麗的愛妻,妹妹是皇帝后宮中的愛妃,摯友的道士聞仲太師,有被選為昆侖山修道的長子,
然而在命運之輪的轉動下,他一切都改變了
他經歷著接踵而至的厄運,家破人亡,造反,與摯友分道揚鑣,摯友走上歧路卻無能為力,


他應當是個不善於言辭表達的男人,然而無言成就著經典


在妻子和妹妹被妲己逼死后,所有的人都看著他,想要知道下一步該如何是好的時候,
一個沉默的背影勝過任何語言或者表情的描述.


與紂王君臣之間的最後一刻,沒有任何多餘的廢話,僅僅是一對一的對決,勝負已定


在仙界大戰,洪水陣製造出的朝歌幻像里,他用他自己的方式,一記拳頭,把聞仲打醒了,那一拳如同幾十年以前那個猶帶稚氣,血氣方剛的年輕人,讓聞仲這架被慾望和固執信念支持下,幾慾脫離控制的機器,看清了這個碌碌紛爭的塵世,回憶起稚拙正義理想的少年立志時代,那個已經結束,而聞仲卻妄圖以一己之力頑強守護的美好時代,如果沒有武成王的犧牲,聞仲的心裡不會徹底崩潰,昆侖山贏不了


黃飛虎作為天然道士,戰場上最大的特點是皮厚,耐抗
所以肉體上的傷害是無效的,疼痛流血是芝麻蒜皮般的小事,他不怕,劇毒對他也算不了什麽,陰險的下三濫手段傷不了他,幻覺對他不起作用,許多經歷了他已經不再是以前的自己了,他的心靈和他的身體一樣堅強,不會被輕易擊潰,偉大而獨立的思考著,在人生的道路上戰鬥著,獨當一面,萬夫莫開


相比趙公明這般華麗又自戀的"花樣美男",(連觀戰都要先收拾三箱衣服,花一千年時間去修煉個像實物投影一樣的寶貝來顯示自己的巨幅投影,)而武成王是另一個極端,不修邊幅的過分,鬍渣邋遢,笑起來還會不住形象的噴口水,雖說外表粗糙,然而他是個溫柔的人,對妻子有著萬般呵護,料理也是能做出甘甜杏仁豆腐這樣的菜好好先生,


武成王是個偉大的父親,他訥言,可是他自己本身就是一個如同豐碑般屹立不倒的榜樣,一切想說的不必說,都記載在他的身上,行動上,他把一切都身體力行的傳授給了他的孩子,臨死也要大聲吼道,小夥子們接下來看你們的了!所以他的孩子也追隨著他的腳步,想要成為父親一樣偉大的人,生命最後一刻在血污模糊的雙眼中能看到自己的兩個孩子,武成王會感到欣慰,他看到的是自己作為的見證與希望的延續


如同天化所說,父親之死重於泰山,
黃飛虎最後戰死了,在自己的孩子面前,卻臨死也沒有倒下,為信念戰死,犧牲的光榮,是作為一個男人最榮譽最驕傲的死法,這是只有他能完成的使命,是昆侖山取得仙界大戰勝利的奠基石.

2009年2月24日 星期二

「制度性教育该教而没有教的两件事」演讲稿

在二○○七成功大学医学院的毕业典礼上,龙应台特别以「制度性教育该教而没有教的两件事」为题演讲,期许每个人都能给自己一种透视人生智慧的心灵X光。 
   
  今日独立 
   
  如果你们期待我今天要讲的题目是「如何作一个好医生」,你猜错了。我不会那么笨,跟你们在座的医学院的杰出教授们去比赛讲这种题目,因为我一定输,我是行外人。 
   
  事实上,你们今天坐在这里的身分,究竟是什么呢?难道仅只是「未来的医生」这样一个单一身分──不可能吧?我想,一定有很多更宽的可能来界定今天坐在这里的你;譬如说,今天是你在经济上依赖别人的最后一天,也是你人生独立的第一天。 
   
  或者说,从今天起,你不再被当作某个学校的学生,某个人的儿女,而是你单独的自己──成功也是你,失败也是你,堕落时谁也救不了你;从今天起,不再有别人为你负责。我们甚至也可以说,今天的你,是一个人,站在制度性学习的终点,自主性学习的起点? 
   
  我不认为对医学院的毕业生就非谈「如何作一个好医生」不可,因为,职业只是一个人的人生中的一部份,绝不是全部。在你作医生的时候,你必定同时还有好几重身分,这些身分,不见得比你医生的身分来得不重要:你是一个国家的公民──你是否知道如何作一个好公民? 
   
  你一定是人家的妻子或丈夫或坚决不婚的情人伙伴──你是否知道如何作一个成熟的负责的伴侣?你一定还有几十年的时间是人家的儿女──你是否知道如何作一个好儿女?你可能很快成为别人的父亲和母亲──你又是否知道如何做好父亲和母亲?更关键的,今天是你的「独立日」──你是否知道如何做好一个独立的、完整的人呢? 
   
  因此,今天是什么日子?我认为,是你们从幼稚园到大学长达二十多年「制度性」教育的毕业典礼,同时是「自主性」教育的开学典礼。我今天的题目是,「制度性教育该教而没有教的两件事」: 
   
  仰观宇宙之大 
   
  第一,它教你如何与别人相处,没有教你如何与自己相处。 
   
  合群,曾经是我们从小到大「德育」的核心。个人在群体中如何进退贯穿整个儒家思想,但是儒家极其讲究的个人修身、慎独的部份,在现代化的社会里,却被忽视。 
   
  我们是一个习惯群聚的社会。在行为举止上,我们喜欢热闹,享受呼朋唤友的欢乐。在思想判断上,我们用「集体公审」或者「拉帮结派」的方式思考事情。在时间的分配上,我们的学习表塞满课程和活动;在空间配置上,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与群体「相濡以沫」。 
   
  独思的时间,独处的空间,不在我们的学程设计里。 
   
  把这个问题说得最透彻的,我认为是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他在一九四一年就指出当时的大学课程设计是有问题的,因为课程以「满」为目标,不给学生「独思」的时间: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物之盛,而自审其一人之生应有之地位,非有闲暇不为也。纵探历史之悠久,文教之累积,横索人我关系之复杂,社会问题之繁变,而思对此悠久与累积者宜如何承袭撷取而有所发明,对复杂繁变者宜如何应对而知所排解,非有闲暇不为也;人生莫非学问也,能自作观察、欣赏、沉思、体会者,斯得之。」 
   
  在你们七年医学院的学习过程中,诸位想必学到了各种技术,但是,「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物之盛,而自审一人之生应有之地位」,重不重要?大学是否教了你?「综观历史之悠久,文教之累积,横索人我关系之复杂,社会问题之繁变」,在你的解剖学、病理学、临床课程里,是否有一点点入门?在整整七年的培养中,请问百分之几的时间,是让你用在「观察、欣赏、沉思、体会」之中? 
   
  再请问,一个不懂得「观察、欣赏、沈思、体会」的人,可不可能是一个好的医生?或者说,一个没有能力「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物之盛」而对自己的「存在」状态有所思索的人,会是一个第几流的医生? 
   
  大学课程不容许学生有时间作个人修身的「独思」,它同时不允许学生有独处的空间。四年或七年大学生涯,大半在喧哗而流动的群聚中度过,自己对自己的检讨、探索、深思,难有空间。对此,梅贻琦感叹极深: 
   
  人生不能离群,而自修不能无独……。至情?之制裁,意志之磨励,则固为我一身一心之事,他人之于我,至多亦只所以相督励,示鉴戒而已。自「慎独」之教亡,而学子乃无复有「独」之机会,亦无复作「独」之企求;无复知人我之间精神上与实际上应有之充分之距离,适当之分寸……,乃至于学问见识一端,亦但知从众而不知从己,但知附和而不敢自作主张,力排众议。晚近学术界中,每多随波逐浪之徒,而少砥柱中流之?。 
   
  「慎独」,其实就是在孤独、沈淀的内在宇宙里审视自己在环境中的处境,剖析人我之间的关系,判别是非对错的细微分野,「慎独」是修练,使人在群体的沈溺和喧闹中,保持清醒。这,大学教了你吗?「情绪之制裁,意志之磨励」,在不在大学的课程里? 
   
  「只知从众而不知从己」的人,不知「人我之间精神与实践上应有之充分之距离」的人,请告诉我,会是一个第几流的医生? 
   
  纽约市长布伦伯格是纽约市立大学今年毕业典礼上的演讲人。他送给毕业生的「金玉良言」是:「成功的秘诀其实很简单,就是,你要比别人打拚。如果你比办公室里所有同事都早到,都晚退,而且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没请过一天病假──你就一定会成功!」 
   
  他举自己的父亲做为典范:「我父亲就是这样,他从早干到晚,一周七天,一辈子从不休息,干到最后一刻,然后跑到医院挂号,就地死亡。」 
   
  我看了报纸对这段「金玉良言」的报导,不太敢置信,心想,会不会这位老兄意在反讽,却被居心不良的媒体拿来作文章?于是我找出他演讲的现场录像,从头看到尾,发现,老天,他真是这么说的,而且极其严肃。 
   
  我想,如果你是以纽约市长这种哲学来培养自己的,我会很恐惧有一天落在你的手里。医生被称为医「生」而不被称为医「死」,是因为,他必须对「生」要有所理解。 
   
  比夜还黑的内心 
   
  二,制度性教育教了你如何认识「实」,但没教你如何认识「空」。 
   
  我不知道在你们医学的制式教育里,有多少文学的培养?你们全都在摇头,表示没有。我认为,文学应该是医学院的大一必修课程;文学,应该是所有以「人」为第一对象的学科的必修基础学之一,因为文学的核心作用,就是教你认识「人」。 
   
  读过卡谬的小说《瘟疫》的,请举手一下。七十人中只有四个,比例很低。我因为○三年的非典爆发而重读这本小说。小说从一个医生的角度描写一个城市由于爆发瘟疫而封城的整个过程。 
   
  瘟疫传出时,锁不锁城,有太多的重大决定要做。是什么样的训练,使一个卫生官员做出正确的决定?医学技术绝不是唯一的因素。是什么样的人格,使一个医生可以走却决定留下,不惜牺牲?是什么样的素养,使一个医生知道如何面对巨大的痛苦,认识人性的虚伪,却又能够维持自己对人的热诚和信仰,同时保持专业的冷静? 
   
  卡谬透过文学所能够告诉你的,不可能写在公共卫生学的教科书里。医学的教科书可以教你如何辨别鼠疫和淋巴感染,可是卡谬的文学教你辨别背叛和牺牲的意义、存在和救赎的本质。 
   
  多少人读过卡夫卡的《蜕变》?对不起,我觉得《蜕变》,也应该是医学院学生的大一必读。你的医学课本会告诉你如何对一个重度忧郁症患者开药,但是,卡夫卡给你看的,是这个忧郁病患比海还要深、比夜还要黑的内心深沈之处──医学的任何仪器都测不到的地方,他用文学的X光照给你看,心灵的创伤纤毫毕露。 
   
  是的,文学,是心灵的X光。它照得到「空」。 
   
  将来的医生,请问你具备吗? 
   
  分手也是缘分 
   
  今天在座,我发现,父母、祖父母的人数超过毕业生自己。我愿意对为人父母的,说几句话。恭喜你们。我几乎就看见当年的我自己,坐在毕业生的位子上,也看见我自己的父母,坐在你们的位子上。 
   
  我那么清楚地记得,我七岁的孩子上小学的第一天,牵着他的手走到学校,然后看着他,背着花花绿绿布满恐龙的书包,消失在教室门口。他不停不停地回头看我,我也万分不舍地痴痴看着他。我也记得十六岁那年他到美国作交换学生,我送他到机场,看着他,背着年轻人的背包,消失在入关口,我站在后面,一直在等他回头看我一眼,但是,他头也不回,一次都没有。 
   
  于是我逐渐逐渐认识到,原来父女母子一场的缘分,就是注定了你此生要不断地看着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今天,是你们的孩子、孙子的「独立日」,其实,你们自己新的一课也从今天开始:学习放手,让他跌倒而不去伸手扶他。我从自己的经验知道,那是多么、多么难受的一堂课。 
   
  但是很快的,这些毕业生也会发现,他们其实,从今天开始,也在看着他们的父母、祖父母的背影,渐行渐远,离他们而去。 
   
  在这个意义上,毕业,确实是人生多么重大的时刻。它,对不同世代的人,都是一个快乐奔向前程的时刻,也是一个跟缠绵的记忆、跟温馨的历史分手的时刻。所以对在场的每一个人而言,尽管不同世代,今天都是一种毕业,一种开始。每一个人都需要一种心灵的X光,给自己一种透视人生的智慧,但是心灵的X光执照,取得何其不易。只不过,一旦取得,你就是一个不一样的人,不一样的医生了。 
   
  祝福你们。 
   
  二○○七年六月九日

2009年2月6日 星期五

塔什干屠城──就在这里,中国人受到诅咒

塔什干屠城──就在这里,中国人受到诅咒

柏杨

不知道多少万年之前,中国人的始祖在黄河流域遂渐定居下来,他们像太阳的辐射线一样,发出无限光芒。历史上从来没有像汉民族这样一个血统文化单一的民族,能够维持这么长久的活力,一直到纪元第八世纪。
第八世纪,是中国人的转捩点,唐王朝政府正以无比雄厚的威力,派出庞大兵团,向首都长安西北,航空距离三千五百公里外的中亚细进发,第一个目标就是塔什干城。
塔什干城,史书上称为「石国」,一个富庶、和平、友善的国家,将近两千年之久没有战争。当他们的国王尤金斯听到中国友谊的手正向他们伸出时,他充满了兴奋。因为,祖宗流传下来的传奇故事中,曾经说过:遥远东方有个中国,是一个万人尊敬的礼义之邦,仁爱、忠孝、信义、爱好和平,闻名于世,是塔什干城人民响往的流奶与蜜之地。
尤金斯国王命全国休假三天,作一次彻底清扫,然后分别制造花车,酿造美酒,他们将为世界上最文明国家的武装部队,举行一次嘉年华会,和一次通宵达旦的狂欢舞会,表示由衷的尊敬。全城最美丽的女郎将在舞会上出现,玛琳娜皇后将作中国友谊之军总司令官高仙芝将军的舞伴。高仙芝将军的英勇事迹流传国际,塔什干城人民都以能瞻仰这位盖世英雄为荣。
这件事情,发生在七五○年。
斥候官不断的报告中国友谊之军遂渐接近的消息,塔什干城的欢乐气氛,已如火如荼,鼓声和号角,交杂著唢呐,和中亚细亚特有的胡笳,声满四野。然而,没有人知道一个空前的大悲剧就要发生。
高仙芝将军接受的训令是:一直向西挺进,重开七百年前的丝路,把中国国土,以及中国儒家学派圣人的教化,推展到地中海,但是,高芝仙将军庄严的面具下,想到的却是塔什干城的财富和美女。一份呈送到他桌上的资料,报告他说:「元帅,你如果得到塔什干城的财富和美女,就等于征服全世界,你荣耀的大旗,将从塔什干城一路插到你的故乡朝鲜半岛。
所以,当高仙芝将军接受尤金斯国王使节晋见,发现尤金斯国王的虔敬心意时,十分吃惊,如果高仙芝将军有人性的话,他会为自己的卑鄙念头,感到惭愧,但高仙芝将军利欲薰心,因之他的反应却是暗中嗤笑:塔什干城君臣人民,竟是一群白痴。
中国远征兵团士卒在游行花车两侧夹队进城,驰入预先准备好的营房,并且立即参与欢宴。高仙芝将军则被迎接到金銮宝殿,晋见尤金斯国王和玛琳娜皇后。在中国皇后永远封闭在深宫之中,从来不跟世人见面,玛琳娜皇后的出现对中国人来说,是一种震撼,但震撼力最大的还是她高贵气质和绝世美丽。高仙芝将军眼睛忽然一亮,如同看到一颗明珠,以至在整个宴会上他贪婪的眼睛一直盯住她,在她身上燃烧欲火。
「大帅」他的副司令官封常清提醒他,「你应该跟国王谈话,一个来自上国的将军不应该只看皇后。」
高仙芝将军回答说:「我的军队可以弥补我的失礼。」
但是,高仙芝将军仍然站起来向尤金斯国王举杯致词:保证中塔两国友谊万古常青,保证中国誓死遵守盟约──假如尤金斯国王愿跟中国结盟的话,中国将永远尊重尤金斯国主权独立,永不干涉塔什干城的内政,直到海枯石烂。尤金斯国王显然忽略了高仙芝将军对玛琳娜皇后的表情,因而诚心诚意的跟中国签订盟约,他跟高仙芝将军同时把牲畜的血涂到嘴唇上,全城人民为万世和平欢呼祝贺。
傍晚,狂欢舞会在一片欢呼声中进行,高仙芝将军拥抱柔若无骨的玛琳娜皇后起舞,一种欲望在高仙芝将军血液里沸腾,他几乎不能等待,但碍于将军的威仪,所以他计划把美丽的皇后留到深夜;除了美丽的皇后,他耳旁还不断听到叮当作响的金币声音;而恒罗斯城──二十世纪的奥立阿塔,就在更远的西方向他招手。根据间谍的报告说:恒罗斯城已向黑衣大食帝国求救,希望高仙芝将军迅速赶往,要在大食军抵达之前,夺取那个当时西方最大的城池。一种万事顺畅,胜利在握的骄狂,化做踌躇志盈,对自己十分满意的笑容,然后,刹那间,高仙芝将军下令结束舞会,但他不准玛琳娜皇后离开,他紧握著玛琳娜皇后的手,一面向尤金斯国王致谢他的招待,一面提出要求:
「陛下,」高仙芝将军微微一鞠躬,「为了贯彻打击恶魔行动的全盘胜利,和中塔两国永恒友谊,从现在开始,皇后暂时归我保护,贵国所有女子也暂时归时归我的部属保护,男人编入我们的战斗序列;因为我们绝不充许感情的包袱妨害我们伟大神圣事业的完成,所以对你们所有的儿童,我们将作更妥善的安排,好把绊脚石化成前进的动力。等到胜利之后,我保证,我们会第一优先考虑使塔什干复国。谢谢你的合作!」
纵是一个霹雳打到脚下,也不会使尤金斯国王如此震惊,他手中的酒杯掉到地上,发出清脆的响声,敲碎了天真善良的心,但也敲出一声丧钟,尤金斯国王还没有来得及申诉,高仙芝将军已经认定跌碎酒杯显然是发出反抗的信号。他说:
「我遗憾你使用暴力,遗憾你破坏刚刚缔结、墨迹未乾的盟约,你会看到你吞下承诺的后果。」
于是,高仙芝将军下令屠城。
纵然是魔鬼,都不能相信情势会突然恶化到这种程度,可是,史书上却如此记载。先从舞会下手的中国远征兵团士卒,对刚才还向他们献花,接受他们拥抱的年轻女子,发动突击;一般血腥风暴涌到街头,涌到每一个温暖的家庭,全城一片哭号,男人身首异处,儿童被抛到半空,然后用矛尖承接。措手不及的尤金斯跪在高仙芝将军面前恳求:他愿投降,他愿接受任何亡国条件,他愿用一死保证执行这些条件,只求停止对儿童的杀戮。高仙芝将军一脚把尤金斯国王踢倒,卫士们一涌而上,举起钢刀,玛琳娜皇后惊恐的扑上去保护她的丈夫,但被高仙芝将军猛烈的拖开,吩咐卫士:
「逮捕国王,不要杀他,我要带他到长安献俘。把皇后送到大营,如果她有一根头发受到伤害,你们就死。」
惊恐战悚和悲痛眼泪齐涌的玛琳娜皇后,在士兵挟持下,登上软轿,她为暂时保住性命的丈夫松一口气,但是当她穿过刚才还是载歌载舞的街道时,却目睹血腥扑鼻,满地都是儿童的尸体,或奋起格斗而被杀戮的塔什干人残骸,以及将死的人的凄厉呻吟。远处,就是被集中在一起的全城妇女,她们还穿著嘉年华会多采多姿的舞衣,现在却陷于绝望的哀声呼号。玛琳娜皇后收起眼泪,她发现除了接受恶魔高仙芝将军的蹂躏外,她已没有第二个选择。而她的臣民,以及塔什干城,却再也不能复活!突然,一星点儿时的记忆在心底浮出,她来自巴尔喀什湖之北的一个名叫曼克隆的奇异部落,是个以恩怨分明著称的正义之族,祖传一种誓不宽恕的诅咒,玛琳娜皇后善良宽厚的心,从小就反对复仇,因为她不相信人与人之间有非复不可的仇。
伤心的玛琳娜皇后经过阿洛依寺,那是曼克隆部落为他们出嫁的女儿玛琳娜所建的善恶之神的庙宇,一座印度式的七层宝塔──阿洛依塔,矗立在后院,玛琳娜皇后注视著它,然后,庄严的吩咐卫士:「我要向神灵祈福!」没有人能反抗美丽的皇后的要求,即令她已失去了权势。于是,玛琳娜皇后跨下软轿,奔向阿洛依塔,像闪电一样,她闯进塔门,迅速转身把塔门从内部关闭。
一匹快马奔向皇宫,高仙芝将军正坐金銮宝殿上清点抢劫到手的金银财宝。
「报告大帅,我们阻拦不住,皇后逃进高塔!」
高仙芝将军从座位上跳起来,一支短矛随手掷出,恰恰透穿那个报信的骑兵卫士的前胸,作为他第一个透露恶耗的回报。然后高仙芝将军上马出宫,当他站在阿洛依塔下时,玛琳娜皇后已在塔顶小门出现,高空气流拂动她宽大的衣袖和裙摆,正像一尊女神雕像。
「皇后陛下,」高仙芝将军唤,「请你下来,我保证答应你的要求。」
没有回答,只有一声长啸,发自塔顶的那个女神雕像口中,像镰刀一样,刈平世间所有的声音,只除了她要说的话。她伸展双臂,仰头向天,呼喊:「阿洛依神,听我诅咒!」
「陛下!」高仙芝将军忽然间惊觉到他正面对另一个世界,他那被狂傲和贪欲搅昏了的头脑,稍稍平静,他想起所听说过关于曼克隆族的传说。
「皇后是哪里人?」他问。
副司令官封常清回答:「曼克隆部落!」
「果然,」高仙芝将军下令,「射死她,射死她的有重赏!」
箭如雨下,但都在玛琳娜皇后面前落下,她四周已经形成一个诅咒磁力场。
「我诅咒,」玛琳娜皇后呼喊:
「我诅咒:塔什干城的血一定要中国人偿还,塔什干人受的屈辱、劫难,将原封不动加到中国人身上。我诅咒你们行为粗野、心灵败坏,你们最大的喜悦就是看到自己中国人身遭不幸。你们世代相传的德行徽章,将被践踏在地,用脚踩碎。
「我诅咒:诅咒中国从一个充满活力的国度,化成一个庞大的泥泞沼泽,中国人就深陷这个泥沼之中,扭曲、变形、神智不清。我诅咒你们中国人将一直缅怀过去光荣,但你们被邻国尊重的盛世,从此绝迹。我,曼克隆族的女儿,诅咒你们中国人失神落魄、目光呆滞,会被冷箭射死。温暖的井枯竭,和照的风停止,而你们得不到救赎。
「我诅咒;诅咒你们中国人永不停息的互相杀戮,左手是右手的仇人,右手要砍断左手,你们的怨毒会蔓延到你们民族发源地母河,使它黄沙滚滚,不断的泛滥,但你们的怨毒只会对自己人,在外国人的面前,你们不过一只可怜的虫豸。
「我诅咒:善恶分明的阿洛依神啊,垂听,你要使中国人是非不分,黑白颠倒,犹如白昼和黑夜相反。中国人听不懂什么是天上韶音,而只知道咆哮。我诅咒,你们中国男子无福消受女子的温柔,你们新生的婴儿会被烙上死亡烙印,自家门墙将洒上自己婴儿的血。
「我诅咒,诅咒你们中国人的荣华富贵,像沙漠中的水珠,转眼蒸发;中国人的丰功伟绩,只是一堆沙碛,很快地被自己的脚踏平。阿洛依神啊,你要使苦难紧紧抓住中国人,使他们每走几步都要跌倒,站起来再走,再走几步再次跌倒,永远如此。任由战争、饥馑、天灾、昏庸、贪污、怯懦宰割,你们不懂得呻吟,也不敢呻吟。中国人找不到自己的灵魂,像在湍急的溪流,照不见自己的影像。」
高仙芝将军脸色苍白,他紧急集合强弩,那是一种机械性发射的巨弓,可以一次发射十箭,一百架强弩瞄准娇弱的玛琳娜皇后,可是巨箭一进入诅咒磁力场,箭杆就发出火星,而且化成万条火炬,像彗星的尾巴一样,在阿洛依塔两旁,升入天空,消失得无影无踪。于是高仙芝将军想到了火,霎时间他知道他应该怎么办,下令聚集高达两层楼的木柴,纵火烧塔。
「玛琳娜皇后,」高仙芝将军叫,「你已经疯了,你么做不到。」
「我当然做得到,我们的阿洛依神,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高仙芝将军下令在烈火上烧油。
「中国人的好运已经结束,」玛琳娜皇后说,「仍活在世上的中国娘亲,将永远哀哭你们儿子的丧生!」
「我不久就西征『恒罗斯国,我的大军将消灭黑衣大食,中国西疆将扩张到地中海,没有人能抵挡得住,你的戏法白费唇舌!」
转瞬间窜升的火焰冲破黑暗的天空,像血红巨舌一样,舐到宝塔的顶层屋檐,玛琳娜皇后已被火舌锁住,她知道已经没有时间。
「我诅咒:中国西方边界永远不能越过葱岭,你的大军将在恒罗斯城下惨败,在塔什干城杀人的凶手,将在恒罗斯城下,用血偿还。」
一声巨响,阿洛依塔从中间裂开,而玛琳娜皇后仍在厉声高叫:
「我诅咒:你这个豺狼,高仙芝将军,你将被你效忠的政府斩首,犹如我们被敬爱信任的朋友出卖!」
阿洛依塔崩塌,玛琳娜皇后葬身火窟,中国远征兵团士卒呆在那里,手足失措,鸦雀无声,玛琳娜皇后的诅咒每个人都听得清楚,都认为他们遇到了恶运,这是不祥之兆!高仙芝将军面无表情,沈默的走回大营,他下令全军不准传播,违令的处死。
史书记载,塔什干屠城的第二年(七五一年),高仙芝将军率中国远征兵团及外籍兵团,西进七百里,抵达恒罗斯城;外籍兵团叛变,跟黑衣大食援军,发动夹击,中国远征兵团大败,只剩下数千人,包括高仙芝将军在内,向东方撤退。
当他们撤退到塔什干城时,恐怖抓住残兵败将,恒罗斯城溃败的诅咒应验了,高仙芝将军在已成一堆焦土的阿洛依塔前站定,摆上香火祭品,高仙芝将军跪下,流下哀求的眼,泪他举起香火,询问:
「皇后陛下,你加到中国人身上的诅咒,什么时侯可以解除?」
没有回答,高仙芝将军再度焚香,香烟袅袅上升,升到大约当被塔顶的高度,士卒们听到一种似乎来自天际的音,乐彷是玛琳娜皇后的声音,那声音跟当被大不一样,十分柔和安宁:
「它永远不会解除,除非中国人醒悟到自己受到诅咒。」
玛琳娜皇后的声音消失,香烟迅速的四散。一群土狼环绕著城垣哀嚎,这种只有夜晚才出动觅取腐尸狂嚎的野兽,每一声哀嚎都使远征兵团残余士卒打一个冷颤。
玛琳娜皇后诅咒后的第五年,七五五,范阳军区总司令官(范阳节度使)安禄山将军叛变,攻击潼关;高仙芝将军奉命前往阻截,宦官边令诚诬陷高仙芝将军谋反,高仙芝将军遂被斩首。
追随高仙芝将军的远征兵团士卒,早已死尽,玛琳娜皇后的诅咒也再没有人记得,更没有人提及。这场历史公案,就这样淹没。
直到今天。
一九八七年八月一日
——原载一九八七年九月香港《九十年代杂志》、台北《南方杂志》

唐帝国怛逻斯战役之败与中国文明的传播

唐帝国怛逻斯战役之败与中国文明的传播
文章来源:世纪中国 文章作者:赵达明

公元751年,怛逻斯战役在唐王朝与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之间暴发,结果唐军战败。此役的起因是西域石国“无蕃臣礼”,以及唐安西节度使高仙芝的过度用武,故石国向阿拔斯王朝求援。唐军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边疆军事失策,而其主帅的轻敌则是导致失败的直接原因。这次战役的失利使得唐王朝在西域呈现退却之势,加上相距不久"安史之乱"暴发,于是唐王朝在西域的经营被阿拉伯帝国取代,而西域各国也逐渐开始走上伊斯兰化的历程。但是,怛逻斯战役促进了中国文明尤其是造纸术的向外传播。
  关键词:怛逻斯战役,唐朝,阿拉伯帝国,中国文明,传播
  怛逻斯战役
  公元751年(唐玄宗天宝十年)怛逻斯战役暴发,这场战争的地点在现在的哈萨克斯坦塔拉兹(Taraz;曾用名:江布尔,Zhambyl或Djambul)市附近.
怛逻斯战役的起因是西域藩国石国“无蕃臣礼”[1],唐安西节度使高仙芝领兵征讨,石国请求投降,高仙芝假意允诺和好;但是不久高仙芝即违背承诺,攻占并血洗石国城池,捋走男丁,格杀老人、妇女和儿童,搜取财物,而且俘虏石国国王并献于阙下斩首。侥幸逃脱的石国王子遂向大食(阿拉伯帝国)的阿拔斯王朝(中国史书称之为“黑衣大食”)求救。
  有消息说大食援军计划袭击唐朝西域四镇,高仙芝的反应是采取先发制人之策,主动进攻大食。鉴于当时唐帝国在西域的影响,有许多葛逻禄及拔汗那国的军卒参加大唐的军队,组成的大唐联军有三万多人(另有说法为七万人,可信度不高——笔者注),其中唐兵占2/3。高仙芝率领大唐联军长途奔袭,深入七百余里,最后在怛逻斯与大食军队遭遇。于是,一场历史上著名的战役--怛逻斯战役打响了。
  在怛逻斯战役中双方相互撕杀,战斗持续五日。其间大唐联军的葛逻禄部见势不妙,反水倒向大食,高仙芝受到大食与葛逻禄部两面夹击,无力支撑而溃不成军。副将李嗣业劝高仙芝弃兵逃跑,途中他们还恰逢同属大唐联军的拔汗那兵也溃逃至一处,兵马车辆拥挤堵塞道路,李嗣业惟恐大食追兵将及,挥舞大棒毙杀拔汗那军士,高仙芝等人才得以通过。《资治通鉴》亦有如下记载:“右威卫将军李嗣业劝仙芝宵遁,道路阻隘,拔汗那部众在前,人畜塞路;嗣业前驱,奋大梃击之,人马俱毙,仙芝乃得过。”[2]李嗣业在溃逃途中还被别将段秀实撞上,段斥责李为“惮敌而奔,非勇也;免己陷众,非仁也。”[3]倍感羞愧的李嗣业于是与段秀实收拾唐军残卒向安西逃遁。此役以大食军完胜奔袭问罪的大唐联军为结局,唐三万余士卒近乎全没,只有少数逃脱。
  怛逻斯战役失败的原因
  对于唐军失败的原因史书上说的很粗略,不过唐帝国遭受怛逻斯战役之辱,唐军主帅安西节度使高仙芝是脱不了干系的。
  首先,石国这个西域藩国虽示不逊,但是在高仙芝上门问罪之时石国已经完全请降悔过,高亦与其允诺和好,因此,高爽约并一概屠戮石国众生,掠夺物资,此为自陷大唐于不仁与不义之地;况且在对待宗主国的关系上,类似石国之“无蕃臣礼”也算是时有发生的情况,关键是宗主国采取何种策略应对此类事件。不加区别地一味赶尽杀绝只能失去他们的人心,或者说单纯的武力征伐只能扬威于一时,而不能维系于一世。此为道义与策略之失误。史书曰:“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伪与石国约和,引兵袭之,虏其王及部众以归,悉杀其老弱。仙芝性贪,掠得瑟瑟十馀斛,黄金五六橐驼,其馀口马杂货称是,皆入其家。”[2]
  其次,失败是由于高仙芝等唐朝军事将领的轻敌气傲。“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高在未掌握大食军队人员装备虚实的情况下,引领大唐联军深入七百余里,便是轻敌气傲的表现。而这种轻敌气傲源于公元747年的一次战争。时任安西副都护的高仙芝(和镇将封常清等)率领一万余军士讨伐(小)勃律(今巴基斯坦吉尔吉特),俘获勃律王及吐蕃公主。史书称大食等72国“皆震恐,咸归附”[1]。这种“皆震恐,咸归附”不但表现出中国的“事后史官”的一种自淫自恋情节,而且也可以看作是反映高仙芝在讨伐勃律几年后滋生狂妄情绪的一种高傲的心态。其实当时大食的倭马亚王朝(中国史书称之为“白衣大食”)因为内部纷争而无暇顾及勃律,这在一定程度上成为高仙芝讨伐勃律功成名就的原因。而等到怛逻斯战役暴发之时,大唐的对手——大食,已是取代倭马亚王朝、正开始处于蒸蒸日上时期的阿拔斯王朝。此大食非彼大食,但是作为武夫的高仙芝是看不到这一点的。
  最后,怛逻斯战役失败更深层次则在于唐王朝的军事制度。
  怛逻斯战役前后唐朝的边疆军事政策
  孙子云:“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唐王朝在唐太宗李世民时代开始,武定天下之后在西域基本上采取的是亲善、怀柔、安抚之政策,西域各方也仰视唐帝国之文明与强大,纷纷显示臣服大唐之意。但是亲善、怀柔、安抚的政策被后来的唐王朝统治者逐渐弱化,而另外奉行一套用棒槌代替胡萝卜的短期行为。
  怛逻斯战役之前,唐朝在兵员制度上已经开始采取募兵制,取代先前的府兵制。这样的兵制改革,虽然节省了戍边往来于途的大量人力财力的消耗,但是后来也使得戍边军队数量庞大,远远多于内地驻军,从而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其结果是各方节度使一律自行招兵买马,拥兵自重,大权独揽,朝廷难以控制,甚至个别人身兼数个节度使之职,成为一方诸侯与霸主。
  这些节度使为了发展自己的势力,往往不顾国家与百姓的承受能力,频繁发动武力征讨,甚至进行疯狂的屠城和洗劫,以向朝廷邀功请赏。而中央朝廷的纵容与鼓励,也助长了边关军阀的这种野蛮行为。“边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杜甫《兵车行》),正是此番写照。
  边防数十万人马给国家造成沉重的军费开支。例如开元初年,每年仅边疆军费就大约耗钱200万贯,开元末年又增加到1000万贯,到天宝末年就变成1500万贯了。面对如此巨大的开支,大唐的国库只有愈发干瘪了。
  因此,甚至可以说,大唐王朝的真正军事危机在一定程度上恰恰是出自边将势力的过度膨胀,而非所谓的外敌入侵。军事危机,加上各种社会矛盾的后果便是天下大乱。“安史之乱”正好是明证。
  怛逻斯战役四年之后,“安史之乱”暴发,大唐帝国于是元气大伤,告别了鼎盛的黄金时代。
  怛逻斯战役的历史地位
  历史学家大多强调各种矛盾积累的“安史之乱”是唐由盛转衰的分界岭。然而这只是就以汉文化为主体的地区的社会动荡及其不良影响而言。如果以大唐版图论兴衰的话,那么怛逻斯战役的历史地位是需要提升的。这种判断绝非主观臆断,而是基于客观事实与历史演变。甚至明代的宋濂在写元史的时候还提到“唐患在西戎”,也应该与此有关。正是大唐经历的怛逻斯战役及其失败使得“西戎”离心渐起。而此次战役失利与后来的“安史之乱”相距太近,于是内忧外患的大唐王朝便不再是盛唐盛世了。
  颇具喜剧意味的是,唐王朝在苦苦平定“安史之乱”的斗争中,还利用当年怛逻斯战役的对手——大食的军队来到中国帮助平乱[4]。这些军士果然不负众望,在消灭安禄山、史思明的战争中立下战功,获得唐朝皇帝嘉奖。这些大食军士还喜欢上了中国,政府也鼓励他们在此封妻荫子。据说他们也是今天的回回民族早期的先民之一。
  尽管认为怛逻斯战役之败使唐朝势力退出中亚的经营有点太绝对,然而这次令大唐在道义上陷于不太有利地位的重要战役的失利,不能不使一些西域藩国看到大唐王朝虚喘的一面。客观地讲,“安史之乱”让大唐里里外外、上上下下折腾的元气殆尽,它甚至将驻扎在安西、朔方等戍边部队内调平叛,几乎上演一出大唐版的吴三桂赴京勤王的悲剧。但是,正是在怛逻斯战役之后,后人在谈及大唐王朝在西域的存在的时候,恐怕它仅仅是以影响为主而已。中亚的西域各国,也正是从那以后开始了面向大食,并逐渐经历伊斯兰化的历程。
  另外,在判断唐与大食之间的怛逻斯战役的历史地位的问题上,人们还应该看到,这次战役“绝非一场偶然的遭遇战,而是两国间政治冲突发展的必然结局。”[5]。
  怛逻斯战役与中国文明的传播
  怛逻斯战役促进了中国文明的向外传播。“四大发明”最早传出的是造纸术,而造纸术的传出与怛逻斯战役有着直接的关系。唐帝国此役战败,共计一万余唐兵成为战俘,其中包括一些造纸工匠。而不久外部世界的第一个造纸作坊就出现在撒马尔罕(今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附近)。此时距大食第三任正统哈里发奥斯曼派遣第一个谴唐使来华正好约有一个多世纪的时间。在时间上几乎相差无几,巴格达也出现了造纸作坊与纸张经销商,之后逐渐扩展到大马士革、开罗,以及摩洛哥与西班牙的一些城市。巴格达也好,撒马尔罕也好,造纸技术是由来自中国的工匠师傅传授的是无疑的。中国的造纸工匠除了被俘后流落它乡传播造纸技术,也可能是作为文化交流使者在怛逻斯战役之前就到达了那里,或者兼而有之,但是怛逻斯战役至少是推动了造纸术的西传。
  杜环是一万余唐军俘虏中的一员,他是作为随军书记官参与怛逻斯战役的。杜环在中亚、西亚乃至地中海沿岸等大食境内游历、居住有十多年之久,是中国历史上有据可考的第一个到过摩洛哥的人。在当时的阿拔斯王朝的大城市里,他不但发现那里已有来自中国的绫绢机杼,还亲眼目睹一些中国工匠(金银匠、画匠及纺织技术人员)在当地工作,例如京兆人樊淑、刘泚为“汉匠起作画者”,河东人乐?(此字字库没有,写法为“澴”字去掉三点水,改成耳刀。--笔者注)、吕礼为“织络者”[6]。
  杜环于公元762年由海路返回中国,并将其游历见闻著作成书,名为《经行记》,为中、外文化交往流下了宝贵的记录。《经行记》原书失传,但是其族叔杜佑在所著《通典》的边防部分(卷一百九十一)中摘引数段;杜佑在这部分的《西戎总序》里说:“族子环随镇西节度使高仙芝西征,天宝十载至西海,宝应初,因贾商船舶自广州而回,著经行记。”[7]此外《太平御览》、《太平寰宇记》、《通志》和《文献通考》亦有少量转引。
  中国文明就是这样传授给阿拉伯人,后来再由他们传往更加遥远的欧洲……这几乎成为中世纪东、西文化传播的固定模式。
参考资料:
  1、(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六下》
  2、(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一十六·唐纪三十二》
  3、《新唐书·列传第七十八》
  4、《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一十九·唐纪三十五》
  5、薛宗正。怛逻斯之战历史溯源——唐与大食百年政治关系述略(651-751)《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0年,第4期
  6、(唐)杜佑《通典·卷一百九十三》
  7、《通典·卷一百九十一》
   The Defeat of Tang Dynasty in the Battle of Talas River and the Transfer of Chinese Civilizations (英文摘要)
  Zhao Daming
  The Battle of Talas River broke out between the troops of Tang Dynasty and Arab Empire (Abbasside) in 751, AD. It resulted in the defeat of the troops of Tang Dynasty. The causes of the battle were of that Shi Guo, a temporal vassal state of Tang Dynasty in the Western Regions, dishonored it, and that Kao Hsien-chih, chief commander of Anxi of Tang Dynasty, resorted to sabre-rattle in response to its arrogance. So Shi Guo asked Arab Empire for help. The defeat of the troops of Tang Dynasty was mainly because of its impertinent military policy, and directly because of chief commanders' underestimating the enemies. From then on, Tang Dynasty began to draw back from the Western Regions duo to the defeat. Additionally, An Lushan Rebellion took place before long, so Arab Empire deprived Tang Dynasty of powers in the Western Regions and the states there gradually turned to Islam. But the battle led to the westward transfer of Chinese civilizations, especially the technique of paper manufacturing, as an unexpected byproduct from it. Keywords: Battle of Talas River, Tang Dynasty, Arab Empire, Chinese civilization, transfer